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
在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 2010-02-05    作者:王伟光    来源:国史网 2010-02-05
  字体:(     ) 关闭窗口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中国人民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之际,由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隆重开幕了。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先生,向会议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和来宾表示诚挚欢迎!向当代中国史研究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是为了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及其国际学术交流而设立的高端论坛,每五年举办一次。自2004年第一届论坛举办以来,当代中国史研究又取得了新的可喜成绩。比如,由当代中国研究所编纂的具有编年史性质的大型资料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继1949年卷之后,又陆续出版了1950~1955年卷共6卷,约700万字,学术界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是当代中国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比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将1949年以后的中国现代史纳入高等院校本科必修课,标志着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已进入大学课堂。再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会为主体的当代中国史学术研讨活动持续开展,并编辑出版了《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等论文集,发表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等关于当代中国史研究理论与方法问题的学术文章。在此期间,还出版了许多共和国领导人的文集、回忆录、传记、年谱,以及研究当代中国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专著,等等。可以说,近5年来,当代中国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当代中国与它的发展道路”,旨在交流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伟大时刻,围绕中国发展道路问题开展研究和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使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发生了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辛探索并成功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平凡历史。这60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意气风发地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60年;是中国共产党经受各种风险考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60年;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60年。

  中国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国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近年来,“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等概念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国内外各界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内涵、特征、价值、意义、发展潜力等,作了许多理论探讨,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既与全球发展密切联系而又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现代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主选择的集中体现。

  正如一些国外学者和媒体指出,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体现出多方面的制度优势。我认为,一是政治制度优势。中国是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按照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努力把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为人民提供有效的服务。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有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其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为自己制定了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明确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调动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二是经济制度优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制度。中国在这场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再次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有助于规避和防范经济危机,减少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三是社会体制的优势。中国的“举国体制”,可以举全国之力,集中优势资源,聚焦特定的工程、项目、事件,往往能够形成跨越性、突破性、高效率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形成带动效应,提升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四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使中国在历史上保持长期统一、稳定与进步,而且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均体现出积极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优秀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促使西方一些主流媒体反思和比较,客观地探讨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点和影响力。比如这些媒体提出,要从文化和文明的角度看待“中国模式”的意义和前景。“中国模式”的成功将重新界定“现代”的含义,这将是一场全球意义上的“文化变革”;“中国模式”的内涵是在务实基础上的多层次、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目前西方应更全面、多视角地看待“中国模式”,避免过去那种武断的、非黑即白的断言,也要防止对中国发生的事情进行简单化和标签式的处理;“中国模式”对于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是多重的;“中国模式”的成功将深刻影响国际体系转型的轨迹和方式,等等。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最近几年来国际上出现的少数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扩张论”等论调。我们认为,这些说法不论是出于疑虑和担心,还是出于其他方面的什么原因,都是缺乏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人们对中国发展道路进行了这样那样的诠释和解读。我们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下,经过60年探索而找到的一条正确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是一条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是一条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和平发展之路。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就是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平发展,就是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在国内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发展道路丰富了世界发展模式,为人类文明不断地走向繁荣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发展之路表明,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世界是多元的,没有什么最优模式可以选择,不可能有一个适用于所有国家和一切时代的统一模式,各个国家和地区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国人民坚信,中国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过程中所形成和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中国高度尊重人类发展的差异性和文明进步的多样性,不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经验,也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别国照抄照搬中国的发展经验。

  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研究资源,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既为国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对国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史料研究的基础上,以广阔的历史眼界、深厚的历史感与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探寻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密切联系,把握贯穿历史始终的主要脉络和决定历史走向的基本因素,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愈益准确、深入地阐明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式、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真正使历史的智慧、历史的经验教训转变为现实的智慧。

  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国史研究具有鲜明的特点。开展国史研究,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国史研究,与此同时,要注重借鉴中国传统史学和国外史学特别是新史学的有益方法,汲取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的方法。要努力拓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视野,将丰富多彩的历史片断整合成全面系统的历史记述,更加全面、生动、丰富多彩地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图景,真正发挥国史研究“资政、育人、护国”的重要功能。

  今天,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中国发展道路的主题进行研讨交流。我相信,这次盛会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必将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新发展。参加此次论坛的,还有很多来自海外的专家学者,你们在研究中国、宣传中国、帮助人们客观准确认识中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桥梁,是中国人民、中国学术界真正的朋友。希望今后继续加强与当代中国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发展。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杨文利]2009年11月 当代中国史研究 Nov.2009 第16卷 第6期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Vol.16 No.6

  [收稿日期]2009-09-18

  [作者简介] 王伟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00732。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