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党的执政生命线 >> 媒体评论
人民观点:让人信自己先得信
发布时间: 2013-08-29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部    来源:人民日报 2013-08-29
  字体:(     ) 关闭窗口
——创新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之二

  意识形态宣传也好,思想文化工作也好,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可能真正打动人

  有的干部反映,现在有些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干部表态还没张嘴,群众就觉得要说谎;干部做事还没开始,百姓就认定想作秀。尤其谈到理想信仰、宗旨信念、价值追求,听众更像是看票友穿帮,一肚子的不屑。做群众思想工作,“老办法不灵,硬办法不能,新办法不会”,一些人感到无所适从。

  诚然,今天的时代条件、舆论环境乃至大众心理,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利益多元、思想多变,确实让宣传思想工作难度系数增大,“说服”与“认同”的阻力加大。但“老不信”现象的出现,也与一些党员干部的言行缺乏说服力有莫大干系。

  比如,如果有的领导干部,动辄牢骚、常有抱怨,连自己都不相信所选择的道路,如何让群众产生认同?以批评马克思主义为“时尚”、噱头,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如何让群众相信共产主义理想?把配偶子女移民到国外、钱存在国外,给自己“留后路”,随时准备“跳船”,如何让群众树立“三个自信”?有的心为物役,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又如何让群众相信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样的干部,即使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台下也会缺少听众;文章写得妙笔生花,也只会令读者觉得虚伪。

  与上项目、搞工程等物质建设相比,宣传思想工作属于精神建设,建树的是理想信念,感染的是思想灵魂,有它的特殊性。精神家园中的劳作,如耕云播雨、凝风聚气,看似虚空玄妙,实际上照样有规可循。古人云,“行胜于言”、“事实胜于雄辩”,西谚说“别光听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意识形态宣传也好,思想文化工作也好,让人信首先得自己信,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可能真正打动他人。

  无庸讳言,在我们的队伍中,信仰缺失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正面努力,成为一种反面典型。“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听你调子唱得有多高,看的是实在的业绩;不看你蓝图绘得有多好,看的是实干的行动。对党员干部话语的“具象化”观感、对其行为的“具体化”判断,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我们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度。

  让群众信先得自己信。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救中国于水火的崇高理想,不惜抛弃家财和家庭幸福,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周恩来、彭湃都是背叛了家庭所属的阶级,摆脱了相对宽裕的生活环境,在血雨腥风中投身革命。贺龙之女贺捷生回忆:南昌起义后,谭平山和周逸群对像学生那样虔诚地坐在一条板凳上的父亲说:贺龙同志,此刻我们代表党向你问话,你必须如实回答,不得隐瞒。请问你的动产、不动产、现金等,还剩多少?父亲淡然一笑,摊开双手说:我什么都没有了。

  没有这种知行合一的信仰和品行,共产党人如何能有“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力量,让亿万人民凝聚在信念的旗帜下,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缺了它,自己都得了“软骨病”,行不正、站不直,又如何去做百姓的思想工作,让群众愿听、能懂、真信?

  立场端正了,信仰坚定了,还要有说服人打动人的扎实本领。“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严谨的套话多”,在群众心中就是“一百字也嫌长,一分钟也嫌久”,决不会有听众和市场。一说阐释中央精神,就全盘照搬讲话和文件;一说宣传科学理论,就在概念里打转转;一搞成就宣传,就变成工作经验总结;一搞典型报道,就无限拔高请出“高大全”。说出来的话,自己都不信,怎么能让别人信?写出来的文,自己都没感动,怎么能感动他人?这种僵化老化的思维方法,模式化套路化的工作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不愿改革创新的懒政惰政,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

  “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身处社会深刻转型、观念深刻转变的新时期,最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领导干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着自己的信念而执着奋斗,我们的行动就有无声的感召力,我们的语言就有无尽的感染力。

    1. 时代是出卷人 我们是答卷人 人民是阅卷人
    2. 把握创造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3.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4. 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实现人民美好向往
    5.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源头
    6. 共产主义使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7.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
    8. 将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
    9. 以人民为中心是治党兴国的基本遵循
    10. 以“四位一体”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