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深意在于,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实施党的“生命线”工程,意义重大,任务紧迫。
实施党的“生命线”工程,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抉择
群众路线是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来看,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能否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党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拥护度和支持度。只有切实贯彻党的群众工作路线,党才能制定出代表群众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真正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
从严治党是党领导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其关键在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我国人民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来源,也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公职人员所享受的一切政治权力,都是人民给的。因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党的各级干部都应密切联系群众、对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学习;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用为民谋利益的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来创造政绩。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就是新时期从严治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部署。
实施党的“生命线”工程,是解决当前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当前,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大部分党员干部能够做到为群众着想。但是,也有的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党的宗旨意识不强,不依靠、不相信群众,甚至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有的党员干部群众立场不坚定,个人主义严重,一事当先只为自己考虑、不为群众考虑,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甚至见利忘义、以权谋私;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
党群干群关系,是最广泛、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我党治国理政的根基。当前,我国党群干群关系的基础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党的干部队伍发生重大变化,经历几次代际更迭,其价值观、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战争年代老一辈干部相比有很大变化;由于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形成,“群众”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大批的、新兴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员工、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等成为工人队伍的新成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之间、领导干部与普通干部之间、高级干部与基层干部之间也有了利益分化。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社会组织不发达,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各种社会矛盾极易演化成干群矛盾。这些新的结构变化都给党群关系带来了新挑战:党能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自己的认同感?党能否不断提高自身的包容性,更好地吸纳民意和代表群众?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加以解决。
实施党的“生命线”工程,必须突出主题抓住重点,明确活动的基本要求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一是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与群众观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固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服务理念,把服务群众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首要任务。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二是要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上取得实效,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三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四是要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际成效。
实施党的“生命线”工程,必须以制度完善和机制建设为着力点扎实推进
第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问题,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加快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同时,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保障改善民生;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公正平衡利益分配整合机制。
第二,要健全党群干群关系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民意畅通机制,拓展和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机关党员干部联户制度、党员干部派驻基层制度;建立民情登记、民意调查和公布制度;完善民情恳谈制度;建立党群对话制度;建立听证质询制度;完善群众建议征集制度。建立健全群众事项督促办理机制,建立健全目标考评与责任追究机制,增强群众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把干部受理民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情况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创新党的联系群众的方法。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针对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等事项,形成刚性要求,提出量化指标;完善基层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完善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和健全选区责任制,通过多种高效、方便的交流方式,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诉求。
第四,进一步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各级地方政府出台法规、政策要立足民众立场,关注、重视民心民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杜绝或削弱目前利益集团通过推手左右政策走向的状况。确定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政策和工作目标任务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群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有利于群众的就干,不利于群众的就不干,决不能干劳民伤财、违反群众意愿的事。
第五,改变政府与民争利的状况,政府要从市场主体、与民争利的角色中完全退出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完善财政倾斜制度,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弱势行业、弱势群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代价进行补偿。要完善税收调节制度,通过“提低”、“扩中”、“调高”、“打非”等方法努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救助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加强党风政风廉政建设。要将八项规定的要求具体化,把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种工作具体化、规范化、常态化。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都要制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规定。制定改进调查研究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推进财务公开、政务公开,把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公开,把铺张浪费行为暴露在阳光下,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七,各级党委常委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带头整改落实、解决问题,以模范带头作用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李军鹏(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责编:崔小粟、赵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