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 >> 修国家信史 >> 作品集萃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9)》(第二版)
发布时间: 2020-08-21    作者:    来源: 2020-08-21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者:李正华 张金才 主编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9月 

  目 录 

  绪 言 1 

  一、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3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构架 8 

  第一章 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1949—1956) 11 

  第一节 新中国的建立与人民政权的巩固 11 

  一、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制定《共同纲领》 12 

  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及各级地方政权 18 

  三、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22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29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溯源 30 

  二、1954 年宪法的制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31 

  三、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8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创建 39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40 

  二、人大制度确立后人民政协性质和任务的变化 42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与优势 44 

  第四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定 46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 46 

  二、建国初期的民族识别工作 48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49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53 

  第二章 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 56 

  第一节 探索中国自己政治发展道路的良好开端 56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57 

  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 61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 65 

  四、思想的新发展 68 

  第二节 “左”倾错误的发展与纠“左”的努力 71 

  一、整风运动的开展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71 

  二、“大跃进”的发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75 

  三、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中断 79 

  第三节 国家政治关系的调整 86 

  一、党内关系的调整 86 

  二、党政关系及统一战线工作的调整 90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及民族宗教政策的调整 95 

  第四节 政治思想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 99 

  一、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严重估计和重提阶级斗争 100 

  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左”的错误的发展 102 

  三、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批判 106 

  第三章 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严重曲折(1966—1976) 110 

  第一节 “”对国家社会政治结构的冲击和内乱中 

  稳定局势的努力 110 

  一、以“”为形式的政治大革命 110 

  二、发动“”的政治设想 114 

  三、政治领导结构的变化和抵制动乱的斗争 117 

  四、、工人宣传队的政治领导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122 

  第二节 政治局势的相对稳定及内在矛盾的积累和发展 126 

  一、中共九大后“斗、批、改”和一些党政机构的恢复活动 126 

  二、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31 

  三、纠“左”与批“右”的曲折 135 

  第三节 1975 年整顿与“”的结束 138 

  一、“批林批孔”运动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组阁”图谋的破产 139 

  二、1975 年的整顿和挫折 143 

  三、“四五”运动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147 

  四、正确认识“”错误的性质及其原因 151 

  第四章 拨乱反正与中国政治发展新时期(1976—1982) 153 

  第一节 拨乱反正的展开 153 

  一、揭批“四人帮”和抵制“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153 

  二、初步纠正冤假错案和政治生活逐步恢复正常 159 

  三、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64 

  第二节 国家政治生活在改革开放中步入正轨 170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70 

  二、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和坚持 174 

  三、冤假错案的平反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176 

  四、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183 

  第五章 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982—1992) 187 

  第一节 制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纲领和初步展开政治体制改革 187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纲领的制定 188 

  二、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提出 190 

  三、干部领导职务的废除 192 

  四、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 196 

  五、撤社建乡与村民自治的兴起 198 

  第二节 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 200 

  一、三大政治制度的坚持与完善 200 

  二、1982 年宪法的修订实施与法制建设的新成就 204 

  三、“一国两制”和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210 

  第三节 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维护政局稳定 216 

  一、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16 

  二、1989 年政治风波的平息 221 

  三、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开辟 224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跨世纪发展(1992—2002) 227 

  第一节 南方谈话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推动 227 

  一、南方谈话的发表 227 

  二、南方谈话对中共十四大的指导意义 232 

  三、中共十五大的召开与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238 

  第二节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41 

  一、提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241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243 

  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 245 

  四、增强和扩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及群众基础 249 

  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51 

  六、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53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55 

  一、三大政治制度继续健全和完善 256 

  二、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 259 

  三、人权事业不断推进 261 

  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持续推进 262 

  五、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264 

  六、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266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继续加强 270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及实施 270 

  二、1993 年、1999 年宪法修正案及其意义 275 

  三、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280 

  第七章 坚持和拓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002—2012) 285 

  第一节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285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 285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性建设 289 

  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93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98 

  一、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98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302 

  三、尊重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 305 

  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310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 315 

  一、形成并不断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15 

  二、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318 

  三、完善人权的司法保障 323 

  第四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27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28 

  二、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331 

  三、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 334 

  第八章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进入新时代(2012—2019) 338 

  第一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时代中国 

  社会主义思想 338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及其意义 339 

  二、中共作出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 

  重大政治判断 344 

  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347 

  第二节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350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位 350 

  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355 

  三、塑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361 

  四、推进作风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365 

  第三节 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70 

  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371 

  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374 

  三、新时代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 378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新进展 382 

  五、党和机构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385 

  第四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389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90 

  二、继续推进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 392 

  三、保证公正司法和提高司法公信力 394 

  四、培育法治信仰和弘扬法治精神 397 

  五、开启人权保障法治化建设的新时代 399 

  结 语 404 

  主要参考文献 409 

  后 记 412 

  再版后记 414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