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编者按]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大会报告,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本刊特邀部分专家、学者撰写了学习体会,以飨读者。
郑有贵:国家现代化目标的丰富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演进历程的高度概括。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踔厉前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目标内涵既基于生产力发展提升,又基于人的现代化不断丰富,由四个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经历了提出、转换、拓展、提升的过程:1949—1978年,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1978—2002年,由四个现代化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转换;2002—2012年,由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向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升。
目标提出:四个现代化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新中国成立后较长时期内的现代化建设重要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考察世界现代化历程不难看出,尽管对现代化有不同的界定,但都离不开工业化这一基本要素。有的论述在界定现代化时,直接将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同步,如将现代化界定为一般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急剧变革、工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有的论述基于生产力的社会结构界定现代化,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与农业社会对应的工业社会界定现代化,其内涵不仅仅包括了生产力及以此为基础的经济转型发展,还包括基于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政治、文化、社会的转型发展。简言之,从现代化是受工业化引领驱动的历史进程考察,工业化既是现代化的先导性基础,也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工业化这个先导性基础,也是先从推进国家工业化着力的。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将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以1953年起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我国开始了以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为重点的大规模经济建设。1956年,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提出:“据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条件,我们应当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四个现代化明确为国家现代化目标。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简言之,四个现代化这一目标是基于中国处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的,是基于现代化以工业化为主导和重要标志的认识形成的,是基于中国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追赶世界发展进程中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从时代发展要求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明确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及“两步走”部署,统筹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经过努力,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集中体现于在国际上受弱势窘境困扰和西方国家封锁禁运等多重约束的情况下,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到70年代末实现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
目标转换:由四个现代化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命题。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进一步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实现转换,由四个现代化丰富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进一步丰富了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内涵,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这三大目标纳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指出“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必要的”。随着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逐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简言之,国家现代化目标由四个现代化向富强民主文明的转换,是在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础上形成的,是基于对现代化认识的发展形成的,是在点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下形成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形成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形成的。
随着“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和国家现代化目标的丰富,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国家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和实现小康的阶段性目标,国家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目标拓展:由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1世纪初,中国将和谐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国家现代化的目标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至此,国家现代化目标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实现这一目标,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更加清晰地明确了科学发展的思路,也明确了国家现代化的目标。简言之,国家现代化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拓展,是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础上形成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所形成的,是在科学发展观下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推动科学发展,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到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贯彻,2002—201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明显成效。
目标提升: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升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美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将国家现代化的目标提升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美丽中国”写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党的十九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20年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把“美丽”纳入国家现代化目标,丰富了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内涵,也就形成了五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目标,更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能体现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要求。简言之,这一目标的提升,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拓展所形成的,是基于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形成的,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形成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形成的。
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中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将中华文明发展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11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万元增加到8.1万元。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实现了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重大结构性变革,经济结构、经济活力和韧性也都迈上了新的台阶: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由11.3%上升到18.5%,世界经济“稳定器”“动力源”的作用愈加凸显。中国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万元增加到3.51万元。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4.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全国人均预期寿命由75.4岁提高到78.2岁,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中国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篇章,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综上所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理论创新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内涵由四个现代化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丰富提升,并在实践中建设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如今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使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的方向更加明确。
[作者简介]郑有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年第6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