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要从书斋和课本中走出来
记者: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您认为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有什么重要意义?今天的党史教育如何帮助人们特别是年青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捷: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对我们党史工作者来说,如何加强党史教育,是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胜利这个全党工作重心做好服务的重要切入点。大家知道,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对父辈创造的优良传统,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是感同身受,有深切体会的。
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包括我们经常说的“80后”、“90后”都成长起来了。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寄语青年人,这与十七大一脉相承。十七大报告在结尾也是寄语青年、寄希望于青年。我是十七大代表,在现场聆听了报告,当胡锦涛同志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我们每个人都有从青年成长起来的切身经历,我觉得不要把我们的“80后”、“90后”概念化,更不要把他们妖魔化,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一代,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希望和骄傲,是我们可以信赖、依赖的力量。他们确实有一个不足,就是对革命历史和传统缺少了解。但这个不足不是他们造成的,恰恰是我们党史工作者工作做得不够造成的,就是我们还不太会用他们所习惯的那些鲜活的语言对他们进行教育,不太会运用一些新兴媒体、新兴业态,比如动漫、手机网络、微博等等。这些都是年轻人非常熟悉、运用娴熟的手段和工具,但是我们对这些东西很陌生,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科盲”。从这个角度来讲,责任恰恰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学习用青年人熟悉的语言和传播方式进行生动的党史教育,让党史鲜活起来、形象起来,把党史的内容变成可敬、可爱、可亲、可接受的东西,让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接受,这其实就是党史文化。如果我们的党史能够从书斋里、课本里、党史学问家的学术语言中走出来,走进寻常百姓之中,用鲜活的语言、新鲜的形式,包括微博的方式、动漫的形式,真正形成一种文化,它的传播力、影响力就会很大。
其实,党史文化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其中渗透着老一辈革命家、无数先烈的追求。在革命战争年代,生活那么困苦,饭都吃不上,觉也睡不好,衣服也穿不暖,并且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什么还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精力,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就是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也是为中华民族子孙万代造福、负责的精神鼓舞着他们。这些精神非常可敬。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这些精神非但没有过时,而且继续发扬光大。当年西方人说中国是贫油的国家,我们就靠着这样的精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拼命也要拿下大庆油田,培育了当时石油战线以王进喜为代表的“铁人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不但甩掉了贫油的帽子,而且我们的石油、化工、工业从无到有非常快地发展起来。也是靠着这样一种精神,我们打破了美、苏的垄断,研发成功原子弹,使中国成为核国家,而且是第一个敢于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到今天我们还在受惠。我们的航天工业的飞速发展,靠的也是这样一种艰苦奋斗、敢于牺牲的精神,这种航天精神、高科技的精神都是我们的骄傲。
我们作为党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勇于开拓,真正从年轻人的想法中寻找进行党史文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这样我们就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奉献力量,使其在青年人群中扎根。我自己也在思考、探索这个问题,今天我是用语言来表达,未来我们一定会有行动来表现。
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让党的十八大广受国际关注
记者:不知李院长是否注意到,今年党的十八大可以说是引起了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对于“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答卷”的探讨更是占据了国际媒体的大幅版面。您如何看待国际社会对十八大的关注?
李捷:你问的这个问题我也感受到了。别的暂且不提,我看到新闻报道,境外媒体报名采访十八大的记者人数已经超过了1700人,大大超过了十七大。十七大已经很引人关注了,十八大更加引人关注。而且中国奇迹、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等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这段时间国际舆论的重要话题。尽管我们认为有些提法并不科学,有些说法我们也不赞成,甚至有些东西完全是用西方人的眼光看中国,但是我觉得不管怎么样,这种现象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举世公认,中国的道路已经成为世界上普遍关注、普遍感觉到需要研究也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包括中国共产党人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奋斗的结晶,我觉得足以告慰老一辈革命家的在天之灵了。这确实是很值得我们高兴和欣喜的事,但是欣喜之余我们也要冷静思考,至少有两个重要的背景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一是当前还在继续发展的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大家早已意识到了它的严重性,但是这次危机如此持久,并且把问题表现得如此突出,把一些矛盾表达得如此深刻,这是大家没有预见到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它还没有发展到尽头,甚至是不是已经到了谷底国际上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所以围绕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各种现象,以及凸显的各种问题,很值得大家研究。整个国际社会凡是有识之士,凡是有远见和眼光的研究者、学者,都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必然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中的确有一些东西是成功的,我们并不讳言他们的成功,这是实事求是;与此同时,我们现在也能看到其中存在很多弊端,在成功的表面之下隐藏着很多深刻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今一触即发。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大家对过去认为非常成功的、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而且确实已经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是否所有的欠发展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循着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前进?大家都知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在谋和平、促发展、求合作,这是世界人民的渴望。但是朝着哪个方向、目标去努力,这还是不确定的。当年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销他们的新自由主义,事实证明新自由主义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会带来很多深刻的社会矛盾。既然如此,我们应该走哪条路?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发展经验存在的问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寻求现代化,沿着怎样的道路实现现代化?我相信这是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有识之士脑海中的一个大问号。
这两个问题是时代的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深刻问题,谁也无法回避。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同时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国际现象,那就是中国的跨世纪发展。在新中国六十多年发展中奠定的雄厚基础和改革开放积累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中国在新世纪的跨越发展势头非常快。尽管目前我们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现在还有很多问题,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弱,有很多东西是不可持续、不协调的。特别是我们各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巨大数额除以巨大人口之后,平均数就小得可怜。但是不管怎么样,从原来的短缺经济到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历史性的飞跃不能不引人深思,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问题的背景下,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也就格外引人注意。正如我们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是静止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也不是静止的。我们不仅没有静止,而且还在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深化内容充实其中。十八大报告恰恰起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作用。十年以来,特别是最近五年,我们的很多成就、体会、经验和理论概括,通过十八大报告这样一个历史性契机总结、深化、充实到我们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去。我相信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肯定会在解读西方现代化道路是不是人类社会唯一的现代化道路、发展中国家应该走怎样的现代化道路这两个重大问题上,给整个世界非常大的启示。正因为这样,正因为十八大报告要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补充进新的东西、做出新的解读,所以这次党代会才会格外引人注目。
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背景,那就是现在中国的人的心态开放,我们有起码的自信。今年是世界大选年。前一段时间俄罗斯大选,普京重新担任总统;11月7日美国大选揭晓,奥巴马几乎没有悬念地连任了美国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也要产生出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必然会受到世界瞩目。其实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党和国家已经成功地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顺利地、集体地、民主地交接班。因为我们的既定方针是正确的,大家都充满了自信。因为我们的旗帜是鲜明的,我们走的是一条康庄大道,奋斗目标越来越清晰。我们无须扬鞭自奋蹄,因为我们自己每五年都会在原有的目标上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振奋人心、凝聚人心。我们的理论体系、指导思想不断发展、越来越成熟,我们的制度越来越完善。在这样一个大政方针已定的情况下,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顺利发展的情况下,在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举世瞩目、举世公认的情况下,我们历史性的交接班一定会非常顺利、顺畅。这是我们对党的高度自信。我们也借这个机会,在这样一个历史性时刻,祝愿我们的祖国、人民有美好辉煌的明天!
记者:非常感谢李院长从各个角度对十八大报告所作的深入解读。

李捷(左)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专访。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