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模式”的成功、特征与未来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宋林飞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经过20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已经形成比较普遍与肯定的看法,一个新的概念正在各国越来越多的政治人物与学者中间流行起来。这个概念就是“中国模式”。作为中国人自己,更需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正视前进道路上潜在的风险与危机。江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之一,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以上。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两个率先”,江苏的发展受到了邓小平、江泽民与胡锦涛等同志的高度重视与肯定。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践,展现了“中国模式”的一些基本特征,也预示了“中国模式”未来的走向,以及面临的挑战与警讯。

  一、三种改革模式的比较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三种改革模式,分别发生在拉美国家、俄罗斯与中国,具体的道路均不相同,结果也大不一样。如果要寻找三种改革模式相似之处的话,那就是实行市场经济转轨。拉美国家与俄罗斯改革的共同点较多,核心是他们都定位于西方发展模式,响应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华盛顿共识”,改革缺乏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中国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社会政治稳定。

  先看“拉美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前后,拉美国家纷纷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涉及贸易开放、金融自由化、国企私有化、税收制度改革、劳工市场等领域。拉美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宏观经济形势曾一度有所好转。但1995—2002年的八年间,拉美经济先后三次衰退,改革对增长的影响是“令人惊奇的小”,“经济增长速度和期望值相比令人失望” 。同时,拉美经济改革还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利用外资的风险意识淡薄,主要靠外资来增加进口和推动经济增长,进口急剧扩张,民族企业陷入困境,大批中小企业破产或处于经营困境,对生产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形成对外资高度依赖的局面。拉美外债余额由1991年底的4610亿美元增至 2000年底的 7405亿美元,10年净增 2795亿美元。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频发,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危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风险。同时,国有企业私有化使一些产业向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集中,失业问题更为严重。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两极分化和贫困化十分严重。国家职能明显削弱,社会发展被严重忽视。

  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主要特征,是迅速放弃保护政策和国家干预。问题还在于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非自主性,一是由西方国家在拉美国家债务危机深重、经济全面衰退的时期,作为解决债务危机的条件提出来的;二是改革方案都被要求遵循“华盛顿共识”。被称作“华盛顿共识”的新自由主义的改革主张,可以归结为“自由化”、“私有化”和“非调控化”。它把反对国家干预推向极端,而把自由市场的功能无限地加以夸大,被人们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正如美洲开发银行行长伊格莱西亚斯所批评的那样:“市场经济本身变成了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什么都可以牺牲。” 拉美国家按照发达国家推荐的新自由主义模式与依赖国外资本发展经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不仅国际资本控制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拉美陷阱”,成为发展中国家警惕的发展与改革模式。

  1998年4月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明确提出了以“圣地亚哥共识”替代“华盛顿共识”的主张。“圣地亚哥共识”主要包括六个观点:必须减少经济改革的“社会成本”,使每一个人都能从改革中受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不应该降低国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健全法制,实现社会稳定;提高妇女和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完善和巩固民主制度。“华盛顿共识”也受到不少西方学者的批评。从欧洲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论出发的“欧洲价值观”,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倡导人权、环保、社会保障和公平分配;以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施蒂格利茨为代表的“后华盛顿共识”,强调与发展相关的制度因素,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社会的全面改造。“欧洲价值观”和“后华盛顿共识”虽然有一些新的发展观点,但都缺乏有说服力的成功例子。

  再看“俄罗斯模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