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八大前后陈云对非公经济认识的逐步深入与经济改革思想的提出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郭晓燕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陈云提出的改革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

  陈云经济改革思想的提出不仅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在党的八大会议上受到重视,为大会决议所采纳,成为八大确定的方针。大会之后,按照这一方针调整经济关系,自由市场明显活跃,个体工商户有所增长。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著名论断。这些搞活经济的新思路,是八大确认的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一定限度的私人经营为补充的政策的新发展。尽管这些探索由于种种原因被打断,但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积累。

  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上讲,陈云经济改革思想的提出具有开创性意义。中国革命胜利后要经过一个新民主主义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认识是一致的,不尽一致的地方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转变,一种意见主张多搞一段时间新民主主主义,以便有较充分的时间完成经济建设的任务,一种意见主张在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完成之后,就要提出新的任务——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后一个意见为多数接受,于是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被正式提出,全党上下为实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而努力奋斗。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陈云吸取了党内许多领导同志的正确认识,并且在对三大改造高潮中出现问题和七年来工作反思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思想。这一改革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当时以单一公有制、单一经营形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模式,是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

  ——在中国这种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下,非公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要在国营经济与非公经济之间实行分工,探索国营经济与非公经济共同发展的途径;在对资改造过程中及其之后,为了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仍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非公经济的作用。

  ——生产的经营方式应当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经营方式并不是越集中、统一对生产发展越有利,应当从搞活经济的目的出发做出大胆设想。

  ——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着不合理因素,搞得很死对生产造成了消极影响,这种计划统计制度要改变,应当研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探索出一条搞活计划和市场的出路来。

  纵观中国共产党经济改革思想发展史,我们党经历了两个大的、具有开拓意义的进步:一是突破以单一公有制、单一的经营形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沿着搞活计划和市场的方向探索新路;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跨越。陈云当年提出的经济改革思想,正是党经济改革思想发展史上经历的第一次重大进步,标志着党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探索,陈云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一位先行者。

  如果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历史,作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来看,50多年之后的今天,重新回味陈云当年的思考,仍能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阶段,陈云提出了探索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途径的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他进一步提出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作用的课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时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思想: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思想提出了认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新思路,坚定不移地沿着“共同发展”的思路去开拓,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在不断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之中得到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