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在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上,中苏两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同
列宁、斯大林作为苏共两代主要领导人,在俄国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了最早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表现出了很高很强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特别是列宁,很短的时间就在实际上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列宁也有比较深入的思考。斯大林在探索中虽然犯有严重错误,但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领导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领导苏联军民粉碎了德国法西斯的进攻,有力地捍卫了世界和平。赫鲁晓夫和接下来的勃列日涅夫,缺乏理论创新和自我革新的能力,执政成绩也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到了后期,把有限的国力长期投入到同美国争霸的军备竞赛活动,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至于戈尔巴乔夫,邓小平曾讲其人看上去聪明,实际上很笨。先把共产党搞掉了,他凭什么改革?苏共一分裂,民族矛盾就要发生。这个局面迟早要来,他没有办法收拾。
中国党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建设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就从作风和本领两个方面,向全党提出了提高领导水平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全党同志注重学习、提高水平和本领,经过短短7年的努力,就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新中国的创制和重建、财政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对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开创和培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应对国内外一系列挑战和危机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科学判断形势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牢牢地掌握着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权。1956年,中国党开始与苏共分道扬镳,坚定地走上了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1958年,毛泽东开始把防止和平演变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高级干部面前。1959年,毛泽东就果断地作出国防尖端武器不是下马而是继续上马的决策。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从端正思想路线问题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很快就打开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改革的指导上,邓小平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考虑,把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性结合点,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他还把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与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紧紧联系起来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特征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思路。在邓小平的指导下,中共十二大前后就开始着手解决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弊端,并且逐步走向制度化。中共十四大以来,江泽民、胡锦涛等新的领导人审时度势,在认真总结和汲取中国党执政半个多世纪以来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战略课题,标志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中共党史党建教研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