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唯一的执政党,党的中心任务从夺取全国政权变为进行经济建设。共产党地位和任务的转变,要求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构成必须适应这一转变。“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如何使原有的干部队伍适应新中国的新情况,使他们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需要,是摆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前的重要课题。建国之初,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做了多方面的探索,造就出了一批擅长治国治军、清正廉洁、团结的干部队伍,为共和国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
适应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使原来擅长带兵打仗的干部队伍变为擅长经济建设的干部队伍,是建国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首先面临的严峻课题。建国前夕,毛泽东、刘少奇等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在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现在准备随军南下的五万三千个干部,对于不久将要被我们占领的极其广大的新地区来说,是很不够用的,我们必须准备把二百一十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 6月,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又提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把加强干部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方针。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以便为新中国准备干部的工作在建国前夕就已经开始。1948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准备五万三千个干部决议》中提出:为了解决各区干部缺乏的困难,并为了准备在战争第五年度的干部的需要,有计划地大量地培养、训练和提拔干部,便成为各区各级党委当前的重大任务。 同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大量提拔培养产业工人干部的指示》又提出: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大批的培养、训练和提拔产业工人和职员干部,已成为目前全党性的迫切的中心任务之一。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把干部教育作为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1950年6月政务院发出《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此后又成立了全国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正式将干部教育纳入职工教育的范围。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干部文化教育工作会议,年底出台了《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干部文化教育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把干部教育纳入其中,要求“训练培养各项建设人才,提高在职干部的理论、政策、业务文化、技术的水平” 。
强调对干部的文化和专业教育。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为了这一点,我们的同志必须用全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及其他工作。 6月,他又强调“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为了加强干部的专业教育,中共中央于1953年11月24日作出《关于统一调配干部,改造原有技术人员及大量培养训练干部的决定》,指出:“如果我们不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来训练大量的工业建设干部,不积极从工人队伍和革命青年知识分子中培养大批新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我们就不能前进。”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各有关方面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加强对干部的专业教育:
中央各个部委、地方专业部门按专业系统建立专业干部学校和举办专业短训班。1950年,燃料工业部在北京开办了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随后,农业部、铁道部、财政部也分别开办了专业干部学校和专业训练班。“一五”期间,各省煤炭管理局、矿务局相继办起了不同层次的干部学校。1953-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先后举办了3期台站观测干部训练班。 1954年,重工业部在北京建立干部学校,后相继成立了中南钨矿局等四所干校。
借助普通高校进行干部的专业教育。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51-1953年对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调整,新设了钢铁、地质、机械、邮电、铁路等12个专门工业学院,组建了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矿业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担负起培养各类专业干部的任务。各高等院校实行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招收大量的工人、农民、干部以及军队干部入校学习。高等学校招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工农干部。1956年初,中央发出《关于分批抽调工业交通系统领导骨干进高等工业学校学习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几个基础较好的大学开办领导干部特别班,选调工厂厂长学习,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毕业后担任行政和技术方面的主要领导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