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踏平坎坷成大道:大联勤体制的历史必然性
伟大的时代,既营造了体制创新的客观环境,又锤炼了体制创新的伟大气魄。面对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特殊世界格局和我军自身建设转型的新的历史任务,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当机立断,决定在济南战区进行大联勤试点,加速推进我军三军一体化保障的历史进程。
大联勤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其实质是江泽民提出的三军一体化保障。此次进行大联勤改革试点,主要是在现行军区联勤体制的基础上,探索三军一体化保障的路子,做够、做好“大”的文章,实现四个突破,即突破现有编成,联勤机关三军合编;突破现有运行机制,实现两线合一;突破现有联勤内容,实现通用专用一体;突破实体分管,实现保障力量的统管共用。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此次大联勤改革试点的基本内涵。
大联勤改革,是江泽民联勤改革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我军后勤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必然,是联合作战联合保障的客观要求,是世界军事后勤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特色军事后勤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军委新的战略思想,我军后勤变革的主要目标是后勤保障一体化、社会化、信息化。而我军的后勤保障一体化,就是要通过此次试点,取得经验,推向全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军联勤。
到2005年7月,经过一年的试点,我军的大联勤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联勤机构三军合成,使联勤队伍的整体结构由“陆军型”向三军“合成性”转变,指导联勤保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军兵种部队形成了纵横结合、多边协作的矩阵式后勤供应管理模式;保障资源集约使用,为三军保障一体化创造了条件,铺平了路子;保障效益得到提高,既从体制上解决了分供保障效益低下的问题,又从源头上探索了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现代化后勤保障新路子。目前改革试点正在继续。
通过回顾我军半个多世纪联勤改革的历史,我们看到,经过几代人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虽然艰难曲折,但终有成效,联勤的范围一次比一次大,改革的步子一次比一次快,改革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入,效益一次比一次明显。这次大联勤改革,是在过去改革基础上的延伸,反映了我军后勤保障体制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正所谓“踏平坎坷成大道,历尽艰险又出发”。
50年的风雨,50年的呼唤。从我军1955年1月展开第一次联勤改革试点,到现在已整整经历了50年。可以说是五次试点、五次探索、五次奋进。目前,我军2004年7月1日破土而出的大联勤体制幼苗正日渐茁壮,这是我军真正联合保障体制的新起点。
(作者为后勤指挥学院学术研究部理论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