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改革试点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张连松 农清华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三次试点三次半途而废:我军30年难圆联勤之梦

  一江山岛的硝烟尚未散尽,我军的联勤试点的决策即在中南海的红墙里作出,从而迈开了我军50年联勤改革的第一步。因为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海军、空军部队的不断发展,各军兵种后勤自成体系、重复建设、效益低下、浪费严重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比如,同一地区分别建有不同军兵种的医院、修理厂和仓库等保障实体,分别自我保障,资源浪费惊人,为此实行联勤统供的呼声日益增高。为此,1955—1965年,以周恩来“探索统供联勤之路,实行三军联勤体制”的战略构想为指导,我军在辽宁省旅大(大连)地区组织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联勤保障体制改革试点。

  历时10年的联勤试点,首先是由旅大警备区对陆军部队进行统一供应,尔后扩大到三军油料联供,汽车、船艇划区修理,驻岛海、空军通用物资统一保障等问题,取得了显著的军事经济效益。然而,正当试点深入发展之际,却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突然爆发而中断。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还未结束,我军的第二次联勤试点又拉开了帷幕。1970—1971年,我军在广州军区的粤东地区,组织了第二次联勤试点。这次试点由广州军区组织某后勤分部,统一供应三军部队的标准经费和部分通用物资,划区分片组织医疗,巡回修理通用装备,三军运力按内河、海上、公路分工协作。正当试点全面推进之际,1971年却因突然爆发的“9•13”事件 而半途而废。

  改革开放之后的1983年至1984年,我军又在济南战区组织了第三次联勤改革试点。相对于前两次试点,此次试点的规模较大,联的程度较深,试点方案明确,由济南军区统一负责战区内三军部队部分通用物资的统一供应与储备,通用装备统一修理,普通伤病员统一收治,通用储备仓库统一规划和建设,战时后方防卫、后方动员和交通运输统一组织指挥。然而,正当试点工作即将全面展开之际,却因1985年之后全面展开的“百万大裁军” 而陷于停顿。

  以上三次联勤试点内容基本相同,都是以不改变保障机构建制为前提,按照通用统供、专用分供的原则实施,试点规模也逐步由一个地区扩展到一个战区。三次试点半途而废的直接原因虽然都是一些突发的偶然事件或军队重大决策的推出,但也与我国我军特殊的国情军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我国国情来看,中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的小生产思想根深蒂固,喜欢垂直管理、各管一摊,不习惯于立体管理和多边协作。这种思想分散、体制分割的传统弊端,是在中国的土壤上实施联勤的最大障碍。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就曾效仿美军建立联勤体制,成立了“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统管三军后方勤务工作。然而,由于联勤体系是以陆军为基础组建的,并兼代陆军后勤机构,从而使海军、空军的指挥官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障碍,始终认为在供应保障上,联勤总部有亲有疏,降低海、空军的保障程度和效益。随着这种心理预期逐渐变为客观现实,海、空军对联勤总部极为不满,公开指责联勤与陆军“穿一条裤子”,“一个鼻孔出气”。对此,首任国民党军联勤总司令黄镇球曾感慨地说:“办美国的联勤易,办中国的联勤就难。”发展到后来,国民党海、空军的后勤保障实际上又各自为政,其联勤体制以失败而告终。

  从我军的军情来看,全国解放前,我军在只有单一陆军军种的情况下,长期实行以各大战略区为基础的分散保障、划区供应,各单位自成体系、自我保障,总部后勤统的力度很小。解放后,全军后勤虽然有了统一领导,但三军仍然是分供体制,由原来的地区式补给形态,变成条条式补给形态,并且总是在一定的圈内活动,致使部分同志视野不够开阔,系统观念不强,整体效益观念淡化,总是满足于“自给自足,自我方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军联勤实践的发展。在试点中,表现为强调特殊性和困难多,讲整体效益和长远发展不够。在领导上,表现为决心难下,行动犹豫,缺乏风险意识和改革勇气。实践证明,理论与决策的跨越,并不等于行动的跨越。我军要在联勤实践上取得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军联勤实践停滞不前的同时,几乎与我军在同一水平的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军队却趁势而上,在联勤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军是世界上最先踏上探索三军联勤之路的军队,虽然二战中并未在统一保障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在20世纪60年代后,美军总结了二战和战后局部战争中实施联勤保障的经验教训,专门成立了国防后勤局,统一负责三军通用物资和共同勤务。据有关资料,在美军的420万种保障物资中,有230万种是由国防后勤局负责统供保障的。同时,美军还酝酿进一步扩大通用物资的保障范围。台湾国民党军队的联勤在总结失利教训的基础上,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逃台后的1950年4月,国民党军队恢复了联勤总部体制,1957年又实行后勤改制,联勤总部不再兼办陆军后勤,超越了军种的利益,使三军真正处于平等地位,海空军感到了“公平”,开始拥护联勤体制。此外,苏联、印度等国军队,也开始探索三军联勤之路。

  总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30年间,我军联勤改革试点3起3落,既表明了我军联勤实践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又反映了我军对联勤目标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

  三、12年“三代”和近五年军区联勤:我军锲而不舍的探索历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