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央军委批准,2004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联勤改革试点在济南战区的三军部队中正式启动,标志着50多年来的我军联勤实践,在经历艰苦探索和几起几落的曲折历程之后,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实现了从传统后勤到大联勤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一个自身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7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宣布:“大联勤改革试点启动一年多来,经过济南战区三军部队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三年跨越150年:周恩来对联勤改革的辉煌奠基
联勤起源于美国,是陆、海、空各军种联合勤务的简称,是与军种后勤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分勤”相对应的概念。就是在统一领导下,按统一的制度和标准,诸军种间组织部分或全部的后勤保障,以节约保障资源,提高保障效益。它的本质特征是打破建制组织的界限,实行跨建制的组织领导和统一保障,是一种立体交叉的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是对直线式组织管理模式的否定或者补充。
从历史上看,美军自18世纪后半叶创建陆、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3年才开始筹划联勤,准备实施三军联合保障,其间整整经历了150多年;从1917年美军中校索普在其名著《理论后勤学》中首次提出联勤问题到1943年,也有26年之久。而我军,自1949年分别成立海、空军到1952年,在战争年代长期领导我军后勤工作的周恩来就高瞻远瞩,明确提出了“探索统供联勤之路,实行三军联勤体制” 的战略构想。这时,距我军告别单一陆军军种仅仅3年时间。3年跨越了150年!
“探索统供联勤之路,实行三军联勤体制”战略构想的确立,拉近了我军后勤保障理论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它表明,在战争年代依靠传统陆军和简单后勤战胜了诸军兵种合成的、实施联勤保障的国民党军队之后,我军并没有拘泥于自身辉煌的历史,开始适应军队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突破历史传统中寻找发展的新思路,在伟大的体制变革中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探索联勤统供之路,实现三军联勤体制”的战略构想,是我军思想认识上的一个新起点、新突破,并奠定了我军50年联勤改革的理论基础。
又是一个3年之后的1955年1月,我军组织实施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江山岛登陆作战。这是周恩来联勤构想的第一次实践,也是我军建立三军联勤体制和实施三军联勤保障的起点。此次作战,我军三军部队实施联合行动,共出动舰艇188艘,飞机184架,参战三军兵力约1万多人。虽然作战时间不到1天,但准备时间却长达两个半月。以张爱萍为司令员的战役指挥机关——浙东前线指挥部,报请中央军委批准,专门组成了三军联合后方勤务部(简称“联勤”),统一组织指挥陆、海、空军的后勤保障,并指定陆军负责三军部队所需主副食品及陆上勤务保障,海军负责海上供应与勤务。尽管这次战役规模并不大,但却在战时联勤保障上走开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摸索了三军统一供应的经验,成为我军联勤理论产生、形成的土壤和条件。
从战后对后勤工作总结和人们对联合作战后勤保障研究的情况看,这次联合保障,初步探讨了组织联勤的几条带普遍性的规律:一是联勤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指挥机构;二是实行联勤统供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宜统则统,不宜统的则分;三是联勤在战时能出战斗力和保障力,在平时能提高军事经济效益,实行联勤平时战时都是必要的。此后,我军的联勤理论破土而出。
二、三次试点三次半途而废:我军30年难圆联勤之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