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当代中国军衔制度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徐平 金洁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根据国情军情的实际设置军衔等级,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军衔等级体系

  军官军衔等级是军衔制的核心内容,我军两次军衔制的军官衔级是不一样的。1955年为4等14级,1988年为3等11级。军衔等级体系是根据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而设定的,符合中国国情军情。科学、合理的军衔等级设置,为军衔制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军衔等级设置与军队规模大小、编制级别多少以及国家政治制度和民族传统等密切相关。我军1955年的军衔等级,参考了苏联、朝鲜等国军衔的特点,结合我国情况而设置的。这次实行的军衔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总体上看,我军这次军衔制属于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型”军衔,即设大将、大尉,不设准将,这是与美英等国家的“西方型”军衔的主要区别。我国当时属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的政治、军事制度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很大,东欧国家、亚洲的朝鲜、蒙古、越南等国家的军衔制也以苏联为样板。但是我军军衔与苏军又不完全相同,主要是考虑到我军师级干部较多,参考朝鲜人民军的军衔,设置了大校军衔。第二,我军的军衔等级设置规格比较高,在上将之上还有大元帅、元帅、大将三级,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我军许多高级军官经历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几十年戎马生涯,南征北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国家应给予较高的荣誉,特别是一些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授予高衔也是众望所归。第三,军衔等级多,军官军衔设4等14级。美英等国军官军衔一般为3等11级,日本只有3等9级。这是因为当时我军编制级别较多,兵团、军、师、团都分正、副、准三级,从军委主席到副排共有21级。军衔与职务等级之比为1:1.5,这与世界各国军队大体接近。

  1988年我军重新实行军衔制,但并不是对1955-1965年军衔制的简单恢复。这是因为和上一次军衔制期间相比,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我军绝大多数现役军官没有经受过战争锻炼,军以下军官基本都是在和平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今后高级将领也不会再出现开国元勋们那样的特殊经历。其次,和平年代军队员额压缩,编制等级减少。新军衔制实行时,已取消了兵团职、副排职和军、师、团的“准级”,军官职务等级已由1955年的21级减为15级。因而军衔等级应当简化,规格不宜太高。参照多数国家的军衔设置,决定不设大元帅、元帅、大将、大尉,平时最高军衔为上将。同时,考虑在特殊时期(如战时)军委主要领导需要授衔时,应与军委和总部其他领导的军衔有所区别,因此,在上将之上又设了一级最高军衔,即一级上将。这样,就形成了我军新军衔制军官军衔3等11级的格局,较之上一次军衔制的4等14级大为简化。从总体上看,我军新的军衔等级设置更接近以美、英为代表的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传统的军衔制。所不同的,一是这些国家上将之上为元帅(五星上将),但一般平时不授,这一点实际上和我军的一级上将相当;二是这些国家少将和上校之间都有准将一级,而我军在相应的位置上是大校。

  总的看,我军两次军衔等级设置比较合理,虽然两次有所不同,但都符合当时的国情和军情,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军衔等级体系,为我军军衔制度的实施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在实行军衔制时应把握好借鉴与继承的尺度,不能不顾实际地照搬照套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