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元帅、将官授衔授勋典礼,正式揭开了当代中国实行军衔制的序幕。10年后的1965年,因种种原因取消了这次军衔制。时隔23年后,我军又于1988年重新实行军衔制。在我军两次实行军衔制的实践中,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今后军衔制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
一、正确认识实行军衔制的作用意义,是军衔制度正常发展的前提条件
1955年实行的军衔制度,作为我军建设的重要法规,有力地推动了军队正规化建设。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当时我军一些高级将领中存在着对军衔制度的偏见。如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一些将领即提出了对军衔制的看法,认为军衔制是教条主义或是资产阶级的东西,不符合我军实际,建议取消军衔制。某少将在发言中说:“军衔制度我本身就怀疑。古今中外,新旧式的国家军队都有军衔标志,但这并不能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必须挂牌子,我们过去的级别不是很好的军衔制度吗?……因此我认为应该把牌子摘下来,大操大典时再戴。” 1959年5月31日,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元帅在访问阿尔巴尼亚时说:“我不喜欢人家叫我元帅。因为这是战争的结果,是跟人家学来的。我不喜欢肩上这两块牌牌,将来会没有这东西的。” 这种思想在当时军队高层领导人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种认识上的偏见给军衔制的发展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1959年“庐山会议”后,林彪接替彭德怀出任国防部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60年代初开始,林彪大搞“突出政治”,陆续提出并推行了一套极左的东西,给军队正规化建设带来消极的影响。一些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被废止,军衔制也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建军原则和法规而遭到非议。由于军衔制是50年代中苏关系“蜜月”时期从苏联学来的,中苏关系恶化后,军衔制又被扣上一顶“修正主义”军事制度的帽子。因此在1964年底就开始酝酿取消军衔制。1964年11月,中央军委办公厅发出《征求<关于取消军衔制度的意见>的通知》,称军委办公会议已讨论同意军衔薪金改革小组提出的《关于取消军衔制度的意见》。其理由是:“我军的军衔制度,是照搬苏联和其他国家的。过去没有这种制度,也一样打胜仗。实践证明,这种制度不符合我军的优良传统,它是一种资产阶级法权,等级表面化,助长了个人名位思想和等级观念。不利于我军的革命化建设,不利于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和军民之间的团结。同时增加了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不少繁琐事务。”1965年5月25日,《解放军报》发表《更好地贯彻毛泽东主席的建军原则,进一步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的社论,认为“实行军衔制度,与我军的光荣传统是不相符合的,与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军民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是不相适应的。……取消军衔制度是完全正确的、完全必要的。取消军衔制度,有利于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军民之间的团结,有利于进一步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显然,这是片面地理解和强调革命化而忽视现代化和正规化的反映。特别是把一些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矛盾归结为军衔制造成的,更是对军衔制度的曲解和不公。
军衔制取消后,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才又逐渐认识到实行军衔制度的必要性。从80年代初开始,我军终于对军衔制有了统一的认识。1980年3月12日,军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恢复军衔制。1982年初,军委扩大会议正式作出“恢复军衔制”的决定。会议指出:为使我军干部队伍达到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适应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的需要,实行军衔制度是必要的。1988年7月经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军官军衔条例第二条指明了实行军衔制度的意义是“为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有利于军队的指挥和管理,增强军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今天,只有从更高的层次上来理解这些文字的深刻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军衔制的作用和意义,才能进一步贯彻执行军衔条例和自觉维护军衔制度,充分发挥军衔制推动军队建设的功能和作用。
二、根据国情军情的实际设置军衔等级,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军衔等级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