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观的演进及历史启示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武力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发展的观念,大致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发展观到社会主义工业化,再到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再到“科学发展观”这样四个阶段的形成和演变。经济发展观不仅是关系到怎样认识发展的概念和目标,还关系到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和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分配和享用问题。概括地说,一是经济发展的内涵和指标,二是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政策,三是经济发展成果的享用。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论述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观的演变历史。

  一、以“共同纲领”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同时,就开始探索中国的发展问题。但是真正形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观,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统一战线的背景下,即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为代表的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和论述。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国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发展观,即通过“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等政策,利用国营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1944年7月毛泽东与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以及1945年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等报告、讲话和结论,与《新民主主义论》所不同的是,强调了资本主义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将有“广大发展”,并且“无害有益”,批评了党内存在的“民粹派的思想”。毛泽东提出:“工业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只有工业社会才能是充分民主的社会。”

  但是由于此时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大片国土还被日本占领,经济发展问题还提不上党的议事日程,因此新民主主义发展观也还是一个大纲和初步设想。1947年中国革命转入战略性反攻,民主革命胜利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已经指日可待。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规划新中国的蓝图,自然涉及到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这个主题。因此,在1948年到1949年9月,党的领导集体用很大的精力分析国情、总结经验,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形成了关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问题的共识,此后经过丰富完善,充分体现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

  综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共同纲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观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目标:由目前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然后和平过渡到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怎样实现这种发展:在“节制资本”和“统制对外贸易”前提下,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政策,不断壮大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实现“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党提出了两个过渡的设想,一是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型;二是实现工业化后,再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向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转型。关于第一个经济转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认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对于中国经济复兴的悲观论点,没有任何的根据” ;另一方面又认识到:“在今天,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谁要是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谁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关于第二个转型,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中国共产党认为必须等到实现工业化后才能着手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关于中国完成工业化的时间表,中国共产党主要参照苏联的概念和经验。斯大林认为当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70%以后,就可以算是工业国了。从苏联十月革命后的经济基础和到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的时间看,大约用了20年的时间。考虑到中国经济比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更落后,但外部条件比苏联当年要好,因此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在讨论“共同纲领”和何时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时,都认为是15—20年以后的事情。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整套的政策和办法。概括起来,就是在“节制资本”和“统制外贸”的基本政策下,处理好公私、劳资、城乡、内外这四个方面、八个对象的相互关系,毛泽东将其概括为“四面八方政策”。具体地说,就是“共同纲领”规定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政策。“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对外经济关系上,党从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考虑,还是将发展经济关系的重心放到了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并将苏联援助作为中国加快工业化速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后来开始的“一五”、“二五”计划时期,苏联帮助建设的项目都成为我国工业建设的核心或重要内容。在大规模引进的同时,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本思想。正如周恩来所说:“国家建设是以国内力量为主还是以国外援助为主?我们的回答是以国内力量为主,即自力更生为主。小国应该这样,有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更应该这样。”

  总之,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共产党基本上是按照七届二中全会和“共同纲领”确定的发展观来进行经济体制建设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此时,由于国民经济尚处于恢复阶段,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尚未开始,因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国家在资源、剩余配置上的矛盾尚不突出。但是,这种短暂的和谐却不能适应党为加速工业化而实行的高积累和集中资源配置的政策,当加速工业化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时,这种发展观和政策就显得不适应了。

  二、以两个“总路线”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观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