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1958—1959年国庆工程及经验启示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瞿宛林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国庆工程与“大跃进”时期基本建设的关系

  国庆工程是在“大跃进”高潮时期兴建的,不可能完全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人民大会堂的高速建成曾被认为是“总路线的胜利,大跃进的胜利”。 1959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就首都国庆工程发表社论《大跃进的产儿》,盛赞“这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特别是去年以来大跃进的产物”。 总的来说,“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但在中央和北京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尤其是周恩来、彭真等的亲自指导下,国庆工程成为首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就。

  (一)国庆工程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是全国众多地区、部门和单位协作的典范,直接检验了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施工组织管理水平。直接参加国庆工程施工的工人,最高峰时曾达7万余人,22个省市共支援建筑工人33249人,一般都选派了本地的优秀工人。加工订货涉及16个省市、12个中央部、107个工厂,一般产品都是在100天左右完成。 人民大会堂是国庆工程的重中之重,由30多个建筑市政施工单位协作负责施工,先后有18个省市7000多名建筑工人参加了建设工作。他们团结一致,密切协作,有力地保证了建设任务的完成。天安门广场扩建,市委曾邀集全国1000多名城市建设工作者和艺术家参加规划设计工作,先后制定出30多个规划方案,最后按照近期要求和远期发展的需要,确定了一个综合规划方案。国庆工程得到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四面八方送物资,东西南北来人才”,大会堂所需的建筑材料和装饰设备,除北京供给之外,还有23个省市的支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大协作精神。

  (二)国庆工程在“大跃进”时期基本建设中占有很大比重,虽然摊子铺得过多过大,但由于适时调整,大部分国庆工程均如期建成,取得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效果。1958年,中央各部在京及北京地方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共完成12.1亿元,比1957年增长62%。 1959年中央和地方在京的基本建设投资合计为12.3亿元。 分别占1958年、1959年北京市基本建设投资额的35%以上。国庆工程的建筑面积比原来的计划增加很多,一些原来未列入国庆工程的项目后来转列为国庆工程,又新增了一些国庆工程项目,原定项目设计定案以后建筑面积也增加了很多。由于规模大、任务重,在建设过程中实行集中优势兵力、突击重点的战略方针,以保证必成的国庆工程如期完成。值得强调的是,即使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国庆工程建设也基本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1959年2月28日,周恩来亲自主持国庆工程汇报会,决定国庆工程除了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首先保证完成外,其他工程或只完成现有面积,或推迟,或停止建设,最后完成并确定为国庆十大工程的公共建筑与原计划虽有所不同,但保证了国庆工程按期建成。

  (三)在“大跃进”时期人员、资金、物资严重紧张的情况下,国庆工程在各方的统筹安排下,成为首都基本建设的重大胜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北京每年完成的建筑任务一般为300万平方米左右。“大跃进”以后,北京市的建筑任务一跃为800万平方米。建筑任务增加了,材料并没有相应增拨。到1958年7月,300万平方米的开工面积中,有100万平方米陷于停工、半停工状态。 国庆工程上马加剧了建筑业原有的紧张状况。1959年中央和地方各方面提出建筑任务达1196万平方米,而1958年未完的跨年度工程约有455万多平方米,总计建筑任务达1651万平方米。 这是无论如何也完不成的任务。1959年1至5月,北京市建筑工程局除国庆工程和少数重点工业、科研尖端项目基本上能正常施工外,“烂泥头”工程达到180万平方米之多。 为重点保证和支持国庆工程建设,北京市建筑工程局1959年新增大型机械设备493台,其中为国庆工程增加的台数就达431台,北京绝大部分建筑材料工厂,都投入到为国庆工程加工生产的任务中。 这些措施加快了国庆工程的建设进度。

  (四)国庆工程为“大跃进”时期的基本建设树立了榜样,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指标虽加大了建设难度,但种种困难并未影响工程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一些业主单位对国庆工程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如国家剧院工程,要求舞台面积4150平方米,分为一个基本台、一个转台、两个侧台,为了适应“上天入地”等舞台要求,这四个台又都分成几个部分,能够全部或局部的自动上下、左右、前后移动,并且要求各种传动机械没有声息。科技馆工程,有关部门要求在馆内增添一个小型的原子反应堆,装修工程的标准也很高。由于不切实际的高标准、高要求,一些国庆工程的复杂程度超过了原来的预料,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困难很大。经过调整,降低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标准,对国庆工程和其他一部分与国庆有密切关联的工程进行排队,明确重点,分别先后,分期施工。国家剧院工程停止了建设,科技馆工程开工后中途停工。

  五、1958—1959年国庆工程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几点启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