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新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开创与确立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陈东林 邢茹玉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国策的完善与发展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提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这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转变。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方针又经过了一系列的完善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经过理论升华,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和国家的基本国策。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报告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我们要促进国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大力扩展对外贸易。” 根据这一战略方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要把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两件大事来抓。邓小平多次指出,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本世纪内不变,下个世纪也不变。这使对外开放方针已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成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二是坚持长期不变。可以说初步确立了基本国策的地位。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至此,对外开放通过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的一部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国策。

  第二,通过制定大批对外开放政策法规,创办经济特区,使对外开放的领域、内涵和手段有了极大拓展。1979年到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有关对外开放的重要法律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等。这些法规条例为中国多种形式利用外资,迅速扩大资金的引进规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中国吸收国外贷款和国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对外开放从政策层面推进发展到法律规范。

  创办经济特区作为一种战略尝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突破口。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听取了广东省领导人习仲勋等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市、珠海市和重要侨乡汕头市举办出口加工区的汇报。邓小平说,还是办特区好。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决定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划为经济特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经过几年的实践,特区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对外经济活动日益加速展开,外向型经济初具雏形。后来又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5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对外开放的手段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一是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进出口贸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逐渐认识到对外贸易不仅仅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手段,而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出口创汇为重点,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迅速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趋向优化合理。二是多种形式利用外资,迅速扩大资金的引进规模。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为引进外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不但向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商业银行贷款,还大胆使用出口信贷、对外发行债券等形式。同时,积极吸收国外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三是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1978年以后,中国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从进口生产线为主转变为引进软件技术和关键设备为主;从企业单独引进为主转变为科研、生产单位联合引进为主;从生产使用为主转变为消化、吸收、创新为主,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四是加强国际劳务合作。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冲破不能搞“劳务出口”的禁区,积极发展国际间的劳务合作业务,不但有利于积累建设资金和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还为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开拓了就业门路。此外,积极开展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发展“无烟工业”旅游业,也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并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三,调整盲目求快求多的失误,明确了四项基本原则等政治保障,使对外开放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建设热情高涨,中央领导人受到感染,也产生了急于求成的思想。在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上甚至提出“要组织新的大跃进”,“要比原来设想更快的速度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在本世纪末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在引进计划执行过程中,一再被大幅度突破和追加。1978年全年78亿美元的协议金额中,有一半左右的金额是在12月20日到年底短短10天里抢签的合同。 有的项目重复引进,造成严重浪费;有的项目超越了国内的消化、配套和支付能力;还有的项目甚至没有合理论证,缺乏正常的审批手续,仅靠“长官意志”就轻易决定。这打破了引进计划的综合平衡,加大了国家财力的负担,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陈云较早地注意到这个问题,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工业引进项目,要循序渐进,不要一拥而上,看起来好像快,实际上欲速则不达。  根据他和李先念的意见,1979年6月正式通过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开始严格控制引进规模,引进重点放在投资少、见效快、换汇率高的单项上,使对外引进工作逐渐走上了均衡、稳妥、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发展道路。从1979年到1985年底,中国对外借款协议额203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162亿美元,商品信贷合同额17亿美元,实际使用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商品信贷分别为156亿美元、46亿美元和13亿美元 。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900项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合同,总金额38.6亿美元。198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78年增长近1.6倍,40种产品的出口额名列世界第一。

  在这一时期,通过邓小平提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打击经济犯罪等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为对外开放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形成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决不能搞全盘西化、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特区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等重要思想。这使中国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避免受到外来干涉和国际形势剧变的冲击影响,始终保持了政治稳定。

  五、比较与总结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