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城乡统筹,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在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中,既不能只注重城市而忽视乡村,也不能偏重乡村而忽视城市,而是要城乡统筹兼顾,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良性互动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确立并实施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要求。从这一战略的形成过程和背景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城乡兼顾、工农并举、协调互动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党内共识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中共关于城乡关系的再认识,是中共关于城乡关系思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建国初期关于城市领导乡村、城乡兼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早在1949年初,解放战争胜利在即,中共就开始对革命胜利后新生政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政策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准备,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由城市领导乡村和城乡兼顾的思想。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点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城市与乡村兼顾的思想:“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 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也在发言中阐述了“城乡一体”的思想,指出:“要有城乡一体的观点。过去我们只有乡村,现在加上城市,就是说,加上了大工业、国营企业(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城乡关系等等新问题。我们要以城市工作为重心来领导全党工作,就要想到、照顾到这种种问题,‘单打一’的做法必须改变,否则就要犯错误。”
新中国宣告成立后,为了防止出现忽视农村的情况,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阐述和深化了七届二中全会所提出的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的思想,强调要统筹发展。周恩来指出:“在中国,城乡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一方面,中国革命要由工人阶级领导;另一方面,要使革命取得胜利,又必须依靠农民阶级和广大乡村。”在农村工作的重要性问题上,周恩来指出:“在谁领导谁的问题上,今天我们确定了城市领导乡村、工业领导农业的方针。”“既然是集中的城市领导分散的乡村、工业领导农业,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不要依靠农村这个基础并从而忽视乡村呢?不能。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取消或忽视乡村这个广大的农业基础。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都是辩证的两方面,决不能取消或忽视任何一方面。”
在“一五计划”编制和实施阶段,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为了防止片面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的倾向,毛泽东于1956年4月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明确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什么是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他特别强调,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1957年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强调“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应该承认,从思想根源看,建国初期党所提出的城乡兼顾思想,确立了处理城乡关系的思想基础。尽管中共八大之后,随着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任务的完成,党在城乡发展方面的统筹兼顾思想发生了重心的转移,即由建国初期确定的以城市为重心、统筹兼顾,逐渐转化为农村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提供服务上来。但仍然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发展城市和发展乡村、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要“并举”、“统筹”、“互动”, 毛泽东提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 “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当地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 。
改革开放以来,党仍然对农村和城市的互动作用予以重视。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工业化又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我赞成加强基础工业和农业” 。在提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时,邓小平强调了相互促进的思想:“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的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 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后,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努力使城乡经济良性互动”。中共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阐述城乡统筹发展的观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经济建设不能光搞“锦上添花”,还要搞“雪中送炭”,把城市更多的资源用于带动农村发展,并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又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今后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对如何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做出了进一步的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通过上述考察可以得出结论:中共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是长期以来关于城乡兼顾、工农并举、统筹协调思想进一步深化的结果,是基于党内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共识要求。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特征日益明显,转型期矛盾亟待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