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红旗渠与红旗渠精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中华民族精神良性互动的典范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李慧郁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林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就是创业发展的三部曲实践与红旗渠精神良性互动的结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弘扬光大包括红旗渠精神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以红旗渠为代表的创业发展三部曲实践与红旗渠精神的相互促进,成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光辉典范。

  对于红旗渠与红旗渠精神彼此的促进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已经给予了肯定和赞扬:“通过修渠,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群众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增强了‘人定胜天’的信心和决心,人们改天换地的胆量越来越大,干劲越来越高。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人们的主观世界。大家从实践中深深体验到,只要听党的话,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旱地可以变成水地,穷山可以变成富山。……这就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40多年来,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发展三部曲,并在这一实践中孕育、形成、丰富了红旗渠精神;同时,林州人民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红旗渠精神,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成为林州上下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二者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林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使林州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40多年来,林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一个个显著成就,正是创业发展三部曲实践与红旗渠精神良性互动的累累硕果。

  今天的林州已成为建筑之乡、旅游胜地、投资创业的热土和现代化的新兴城市。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

  林州的“富太行”还在继续进行,又开始了新的“美太行”征程。近年来,林州市大抓绿化美化城市工作。目前,城市绿化面积达31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4.6平方米,城市绿地率22.6%,绿化覆盖率26.4%。林州山区风景秀丽,红旗渠的红色旅游与太行大峡谷山水生态旅游“红”“绿”交映、相得益彰。红旗渠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成为林州旅游业的支柱。林虑山景区为省级风景区,有“雄、奇、险、绝”的神奇自然景观,还有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目前,红旗渠故乡的林州干部群众正在深入弘扬红旗渠精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高潮。

  以修建红旗渠为代表的林州创业发展三部曲与红旗渠精神的良性互动充分表明,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且能够培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必将促进和推动伟大的事业。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一旦与优秀的民族精神产生良性互动,必定会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并转化为能够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林州人民创业发展三部曲是新中国亿万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伟大实践的写照和缩影。红旗渠精神既扎根于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文化的沃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红旗渠精神的意义早就超越林州、河南,在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21世纪起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需要现代化建设与包括红旗渠精神在内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进一步积极互动,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其他优秀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中,以及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保证下,得以胜利实现。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1. 进一步深化对红旗渠工程的学术性研究
    2. 7月8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