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红旗渠的修建过程蕴聚形成了红旗渠精神的主要内容,举世闻名的艰巨工程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激励下胜利竣工。修建中的红旗渠与形成中的红旗渠精神相互促进,成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伟大物质成果。
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此时我国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本来就相当贫困的林县更是雪上加霜。修建红旗渠的最初几年,不仅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就是供应工地的粮食也很少。当时,资金缺乏,物资缺乏,甚至钢钎、镐头、抬筐、抬杠等简单工具也相当紧张;参加修渠工程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
面对极端困难的现状,林县县委提出,引漳入林的任务是艰巨的,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依靠群众,依靠集体,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我们要清楚,单纯依赖国家是不行的。我们还要懂得全国富强是由各省生产搞好组成的,全省生产搞好,是由各专区、各县搞好生产组成的,如果都要依赖国家,国家的粮、钱从哪里来呢?在建渠中,一切都要本着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办事,人力、技术、物力、财力,靠自力更生的精神来解决,决不浪费一分钱、一分民力,靠人民群众的双手,靠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来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在县委领导下,全县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有的财力、物力、人力都全部投入了这一工程。没有资金物资自己筹,没有开山工具自己造。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先后自制了11.5万公斤炸药,26万个镐头,15万把铁锤。林县人民就是用这些土法上马的简陋工具,在太行山无法立足的悬崖绝壁之上劈山开洞、砌墙架槽。
由于饭菜不够吃不饱,民工没有力气长期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自然影响工程进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社队就抽人到处挖野菜作为补充,男女老少勒紧裤带,热火朝天地战斗在修渠工地上。整整10年,各级干部不畏艰苦,身先士卒,与群众在修渠工地同吃、同住、同劳动;3万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不惧风险,迎难而上,始终战斗在修渠第一线。在修筑总干渠和三条干渠工程中,有8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县干部群众凭着改天换地的凌云壮志,凭着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巍巍太行山上重新安排林县山河。
在县委领导下,林县人民发扬勇于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和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用双手和钢钎、铁锤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道,修建拦河大坝、分水闸、支渠闸、防洪桥、路桥、涵洞、渡槽等各种大小建筑物共计12408座。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气势恢宏的红旗渠终于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胜利筑成。此后,林县人民又继续搞渠系配套工程,使红旗渠灌溉体系越来越完善,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相结合的大型水利灌溉网。
红旗渠的建成,使林县60万人民的饮水问题得以解决,54万亩耕地有了灌溉水源,不仅结束了林县干旱缺水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存条件,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林县经济和社会进一步飞跃发展奠定了基础。据统计,红旗渠通水40年来,共引水8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8000万亩次,粮食亩产由开灌前的100余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50公斤左右,增产粮食l5.9亿公斤。另外,红旗渠还带动和促进了林业、牧业、电业、工业、乡镇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第三产业及其他各行各业的巨大变化。红旗渠年净创效益4000余万元,40年共创效益l7亿元,相当于建渠总投资的23倍。
红旗渠很快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全国各地干部群众、世界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纷纷前往林县参观访问。红旗渠享誉海内外,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林县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上世纪70年代初,新中国引为自豪的两大奇迹。但不同的是,前者是倾全国之力而建,后者则主要凭林县一县之力而建。红旗渠工程总投资1.250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0.4625亿元,占37%;社队投资0.7878亿元,占63%。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很快蕴聚和形成了红旗渠精神的主要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修筑红旗渠是一个气吞山河的壮举,林县人民将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结合起来,既承接了勤劳勇敢、吃苦节俭的优秀民族传统,又汇集了当代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坚定信念和精神力量,由此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旗渠精神。正是因为林县的干部群众大力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才能够战胜重重艰难险阻使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胜利竣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