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伙伴关系外交是中国政府对当时的国际形势、自身的综合实力及中国发展战略的综合判断基础上产生的合作共赢新国际观的具体实践。
(一)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选择伙伴关系外交的外部原因。20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特点,使各国认识到国家间相互依存性增强,共同利益日益增多;同时,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日益严峻,而且许多问题的解决也非一国之力所能为。因而国际社会中合作、对话和磋商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就促进了国家间互利合作关系的发展。
1、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潮下,国际社会在安全领域还面临一系列威胁。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摆脱了美苏争霸造成的战争威胁,国际局势总体上开始从紧张转向缓和,但国际安全领域里各种不稳定因素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世界各地因民族、宗教、资源、价值观、战略利益等因素引发的对抗和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和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危险性日益增强。应对这种局势,需要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的合作与协调。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稳定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安全局势方面,可以同各有关国家一道发挥应有的作用。
2、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各主要力量主体为了在冷战后的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利益,都在调整各自的对外战略,并相应地调整彼此间的关系。中国采取伙伴关系外交,一方面,是为了使自己在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中居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国际社会各力量主体间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互动关系,以促进国际关系平等化、民主化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间相互依赖性空前提高。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融入国际市场的程度,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社会各主要行为体间形成了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共荣共损”局面。改革开放后,中国也成为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一方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有希望、规模最大的市场,对于那些急切寻求新兴市场的发达国家来说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这些为中国开展伙伴关系外交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中国新时期的发展利益是中国实施伙伴关系外交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综合竞争力持续上升,国际地位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大国”,中国对担负起一个大国的责任也更加自信。但是,中国在很多方面与全球性大国还有相当的差距,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落后于周边国家。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及国内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大力发展经济。中国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反映在对外政策上,就是要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安全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要求中国不在国际上树敌,建立尽可能广泛的合作关系。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关于中国崛起的各种观点不断出现。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中国威胁论”。1992年,罗斯•芒罗在美国传统基金会刊物《政策研究》上发表《觉醒的巨龙:亚洲的真正威胁来自中国》一文,最先提出“中国威胁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及中国周边地区影响逐步扩大。西方国家担心中国崛起会挑战现行的国际秩序,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对其带来威胁。在这样国际环境下,中国除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一支重要力量外,还要开展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促进与相关国家增信释疑,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减少麻烦和阻力。伙伴关系外交就是在这样背景下的一种选择。
三、中国开展伙伴关系外交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