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浅析地方志在地方对外交流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周红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方志是汇编某一地区古今事情、记述某一个地区综合状况的百科全书,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涵盖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信息。地区对外交流与合作往往是针对地方特点,借助区域优势,通过整合地方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资源而进行的,这正是方志和对外交流的契合点。本文试对方志的特点及方志在地区对外交流中所具有的优势和作用做简要分析。

  一、方志的特点与应用现状

  作为一方之志,方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高度的可靠性、可信性,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纵贯古今。因此,方志也被称之为“一地之百科全书”或“一方古今总览”。方志的特点择其要者可归纳如下:

  (一)客观性。客观性是方志最根本的特征。所谓“志者,一邑之实录也”。我国历代地方志的编纂秉承“其事核、其文直”的原则,且绝大部分的方志,均为当时当地人记述当时、当地事情,正所谓“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章学诚:《文史通义·修志十议》,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6页。,记述内容无一不是依据历史的、现实的资料考察汇编而成的。在记述上,注重客观事实,如实反映和真实记载地方的情况和变化,不夸张,不虚构,不带个人感情色彩。清代著名历史学家章学诚根据自己修方志的实际,又总结前人修方志的成败得失,建立起方志学,明确指出:“志属信使,要简、严、核、雅。”高度概括了对志书修编的客观性要求。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一般“国史”、“正史”而言,地方志对地方现象、地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记载和描述更加真实贴切。“正史”中存在的曲笔之处,我们可通过地方志了解其真实的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新方志的工作更是以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写实的编志风格使方志记载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能够形成全面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参考价值大。“其事核、其文直”的执笔原则为方志服务社会提供了可靠保障,因此,方志不仅可以为科学和历史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也成为了解区域情况的首选资料。

  (二)广泛性。方志所记载的内容较一般历史、地理著作有更高的广泛性。凡一地主要方面的重要情况,均分门别类全面、系统地加以记载,“纪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纪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纪经济则有户口、田赋、物产、关税,纪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寺观、祥异,纪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顾颉刚:《中国地方志综录序》,转引自《中国方志百家言论》1988年版,第62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方志的编纂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变化,丰富了社会经济结构、行业设置、企业产品、人事变迁等方面内容,山水、地理、人文、风俗等基本地情方面也有许多变化发展,其广泛性更为突出,充分关注、如实记载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变化、新事物、新特点。由此可见,方志既是历史著作,也是地理著作;既是人文著作,也是经济著作,对一地各方面、各时期情况记载之详细,内容之广泛,为后世了解、研究、宣传地情提供了翔实的信息。

  (三)地域性。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为中心的一地全史,记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收集保存了大量的地域资料。方志从内容到形式既纵向反映地区历史演变的连续性,又横向反映各个类目的联系性,各种资料之间相互印证。这种纵不断线、横不缺项的编辑方式使方志记载的资料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方志将地方的各种特点集合起来,形成一个主题,融会贯通于整部志书中,并非将简单的几件事、几个方面信息做简单的综合,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原则,也就是统合古今,古为今用,即志书资料要为今天的建设与发展所用,因此,方志才具有“古今一方之总览”的美誉,才能够完整体现一个区域的古今历史与独特价值。

    1. 论新时期国有企业在国内经济中的影响力
    2. 简析我国民族发展扶持政策的作用与效果
    3.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4. 要重视并充分肯定革命在共和国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5. 建国初的农业增产竞赛运动述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