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轮修志收集到的最为丰富的是文字资料。省、地市、县各部门人数众多的兼职修志人员,先是查阅了本部门档案室的包括尘封已久的或准备销毁的档案,后又配合各级地方志办公室的专职修志人员,查阅了县、地市、省和中央档案馆中有关本地的档案,以及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等保存的有关本地的书籍报刊等文字资料。大家积极性非常高,只要打听到哪里有本地资料就一定去查阅。当年在图书馆、档案馆查阅书报档案的,大多是修志人员。大家住简陋的旅馆,吃馒头咸菜,中午不休息,其刻苦、敬业精神实在令人感动。加以当年借阅书刊档案不收费,且借阅限制少,连线装书甚至善本书也可借阅和复印,更为收集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许多市县及部门的地方志办公室几乎网罗了有关本地本部门的各种文字资料,连只有孤本的旧志书也复制了回来。各市县地方志办公室收集的资料大都在几千万字以上,并且进行了鉴别整理,建档保存,地方志办公室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料中心。
首轮修志留给社会和后人的极为丰富的方志资料可分为以下几个档次:一是三级志书。用收集到的资料的主要部分编纂而成,全面记载一行政区域内自然、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从中可查到关于本地的基本资料。每部县志几十万到上百万或数百万字,市志百万到数百万字,省志三五千万字或更多。2004年山东省完成三级志书编纂任务,计省志1部88部分志,市(地)志13部,县(市、区)志122部,保存资料数亿字。全国首轮修志共编三级志书6000多部,保存资料百多亿字。这是修志工作者奉献给社会并留传后世关于国情、地情的十分珍贵的资料宝库。正如朱佳木所说:“地方志是所有国情书、地情书中最全面、最翔实、最客观的,是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广大群众了解国情、地情最为权威的资料性著述”。朱佳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地方志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11期。二是资料长编、部门志。许多地方志办公室先编辑资料长编,再在长编基础上编写志书,长编比志书资料更多。有的为便于保存、传播和利用,便把资料长编印刷成书。如《山东省志·水产志》20多万字,《山东省水产志资料长编》200多万字。有些分志编写者嫌分志字数太少,许多重要资料记不进去,便在分志之外,编写出版部门志,分类更细,记述更详,还包含许多关于本部门状况的资料。如《山东省志·卫生志》30多万字,与之对应的部门志《山东省卫生志》200多万字。三是资料汇编。多是按专题整理资料,汇集成书,是资料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便于保存、交流和利用。记载同一事物,比资料长编更详。如山东省文化志和卫生志办公室分别编印《山东省文化志资料汇编》、《山东省卫生志资料汇编》各几十本,各有六七百万字。四是资料档案。是将收集来的资料经鉴别考订后分类整理而成,包括所收有用资料的全部,保存在地方志办公室、方志馆或档案馆。五是乡镇村志和各类专志。与三级志书比,内容更广泛,记载更详细,包含许多三级志书和部门志没有的资料,特别是关于某事物的专门和微观资料。首轮修志中,全国出版部门志、行业志、乡镇村志及各类专志4万多种,陈奎元:《在全国地方志系统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5期。数百亿字。六是年鉴。首轮修志中后期,各省、市、自治区和部分市县地方志办公室开始编辑出版年鉴。查找年度内资料很方便。
首轮修志中,各地开展了旧志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首轮修志收集资料很重视收集旧志,发现了一些原方志目录未载的志书。如山东省新发现本省旧志30种。王复兴:《〈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补遗》,《山东图书馆季刊》2000年第4期。来新夏写道:“旧志数量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已有8000余种,再加上第一轮编修新志过程中的发现,旧志总数当在万种以上。”来新夏:《旧志整理的一种新模式》,《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1期。可见首轮修志中发现的旧志约有2000种,多是修志工作者收集资料时在民间发现的。许多地方还对旧志进行整理,印刷成册或正式出版。如山西省从1979年到2005年,共整理印刷旧志139种。广东省收集历代方志430种,出版《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这是全国地方志系统整理旧志最具典型意义的浩大而系统的工程。田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开创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3期。各省、市、自治区注重编辑本地的旧志目录、提要、索引和专题资料。修志人员还参加了海峡两岸合作的《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的编写,有的还担任分省主编。这些工作不仅有利于新志编写,还有利于旧志的保存、使用和旧志资料的开发利用。
资料数字化,传输网络化,是方志资料工作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新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陆续开展了地方志网络建设。1996年,山东省共建有专题数据库99个,年鉴库19个,其他数据库6个。1998年,地方史志办公室率先在全国地方志系统建成山东省省情资料信息库,后经三期以省情资料库为主题内容的山东省情网在国际互联网顺利开通运行,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山东省方志资料的查阅利用。后进行了5次升级改版,除省情资料库外,还设置近20个一级栏目、100多个二级栏目、4300个页面,共计3亿多字,形成了纵贯古今、横陈百科、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地情资料网站。刘秋增、孙忠华、李坤:《信息化——地方志事业发展又好又快的助推器》,《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5期。经几年大力推进,山东省17个市140个县(市、区)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已全部建成,并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省、市、县三级地情网站上网资料10多亿字,图片数万张,成为山东省地情信息服务的重要窗口和沟通内外的桥梁,在招商引资、旅游资源开发、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首轮志书编修中特别是首轮修志后期,方志界为充分发挥方志资料的作用,提出了为现实服务的课题,各地都很重视运用当地方志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信息,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教材,为科学研究提供翔实资料。各地不断拓展服务的领域和范围,扩大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各地采取的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综合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整合方志资料,编写地情资料书。书名有概况、概览、图册、简志、县(市)史、县(市)情、大事记、重大事件、人物传、风物特产、风景名胜、旅游指南、本地之最、革命斗争、地名录等。二是根据党委、政府和社会需要编写专题资料。各地地方志办公室围绕本地中心工作,及时汇集方志资料,编成简报送领导参阅。三是利用方志资料进行地情研究,撰写资政文章。如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每年都选几个课题进行研究,从历史的视角切入,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和对策,提供给党委和政府领导参考,并结集成《史志工作者对振兴山东的思考》,为发挥山东优势、发掘历史名产、规范地域边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制订区域发展规划、进行投资项目论证等,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地方还利用方志资料拍摄电视片,并制成光盘,形象直观,寓教于乐,便于广大群众接受,对宣传当地优势和文化,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首轮修志资料工作成绩是巨大的,应该充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