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成就与教训:学大寨运动中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王瑞芳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全国各种水电站的普遍建立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高潮中,全国陆续上马了许多大型水电站,其中比较著名的水电站有:四川龚咀、甘肃碧口、长江葛洲坝、乌江渡、湖南凤滩、广西大化等大型水电站。20世纪50年代开工的水电站,多数在70年代前后完成。从70年代开始,小水电站建设得到了发展,每年投产小水电站3040万千瓦。据统计,1970年,中国乡村办水电站29202个,发电能力709万千瓦,其中乡办水电站7297个,发电能力335万千瓦,村和村以下办水电站21905个,发电能力374万千瓦。到1976年,中国乡村兴办的水电站达到74125个,发电能力161万千瓦,其中乡办水电站9348个,发电能力706万千瓦,村和村以下办水电站64777个,发电能力904万千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农业部出版社1989年版。

  总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国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不仅兴修了大批大中小型水利灌溉工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率和土壤的蓄水防涝能力,为改良土壤环境、防治盐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的各种规模的灌区配套设施及水电站建设,为改善农村环境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了我国的农田灌溉和防涝抗旱能力,为农业持续丰收提供了保证。以全国受灾面积基本相同的1976年与1965年相比较,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例由1965年的539%下降到1976年的269%,其中水灾由503%下降到317%,旱灾由595%下降到286%。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成立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年版,第74页。此时期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技术的改善,是促使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业指标显著增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1978年与1957年相比,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由每亩98公斤提高到169公斤,增产724%。全国粮食产量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1964年为3750亿斤,1965年为3890亿斤,1966年达到4280亿斤,1967年更达到4356亿斤,连年上升;棉花产量1964年为3325多万担,1967年达到4707多万担,有了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量从1966年的21400万吨增加到1976年的28631万吨,增长了7231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295%。《新中国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545页。这样快的增长速度显然与农田水利建设密不可分。

  因此,各种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增产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长期工作在水利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师徐海亮说:第三到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80年)的水利建设高潮,“对于改变农业经济的面貌、发展国民经济、增强总体抗灾能力和国力起到重要作用”。徐海亮:《“三五”至“五五”期间的水利建设经济效益》,《三农中国》2004年第9期。

  三、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中存在的问题及评价

  20世纪70年代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是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掀起的。作为学大寨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由于受“左”的思潮干扰,加上各地改变面貌心情迫切,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加上当时科研、设计单位被撤销,工程技术人员下放农村劳动,致使许多工程由于前期工作不足,施工质量缺乏保证,因而也出现一些问题,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早在1980年9月,水利部召开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着重分析了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初步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30年水利工作的基本经验,认识到了“左”倾思潮对学大寨运动中农田水利建设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农田水利建设高潮中主观臆断、瞎指挥的现象比较严重,盲目上马大中型水利工程,使得有些工程劳民伤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不妨以山西省为例略作分析。1969年冬,山西全省水利建设在“以大寨昔阳为榜样,想新的,干大的”方针指导下,重点转向兴建大中型工程。1970年新开工58项,以后逐年增加,一直增加到224项工程,其中列入国家基建的多达83项。这些工程多数只靠个别领导点头拍板。如1970年万荣县盲目动工开挖“跃进泉”,前后折腾4年,花了40多万元,误了工、毁了地,也没找到一滴泉水。更为突出的是,1975年昔阳县动工兴建了“西水东调”工程,总计投工近500万个,投资5000多万元,到1979年底仅完成了全部计划工程量的38%。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编著:《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278页。类似昔阳“西水东调”的蠢事,在有些地方也有发生。如河北怀来县从1970年开始修建“军民大渠”,全长140里,耗费2289万元资金、1287万个工,到1980年尚未完成通水。由于地质情况不清,工程质量差,水渠试一次水出一次问题。第9次试水时竟然冲毁了京张公路和京包铁路的下花园站一段路基,致使列车翻车,京包全线停车23小时。史亚平:《军民大渠一锤定音劳民伤财》,1980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再如安徽萧县在1975~1976年间搞的“淮海河网”,就是安徽省委个别领导人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做出的决策,结果打乱了水系,引发了灾情搬家,人为加重了涝渍灾害,加剧了水利纠纷,最后惨遭失败。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编著:《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第372页。正如时任水利电力部军管会主任张文碧说的那样:“对大的工程,我们有的往往不广泛发动群众,不认真调查研究,只听少数人的意见,就轻率决定问题;有时甚至听不进不同意见,把自己的意见看成不能变的。”结果是往往造成严重的浪费。张文碧:《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批判水利电力建设中的“大、洋、全”思想》,安徽省档案馆藏:55—4—23。

  其次,不计成本、盲目大干的形式主义严重。各地在学大寨运动中,搞“一刀切”,提出了“大寨怎么干,你们就怎么干”,“昔阳怎么干,你们就怎么干”;要“不掺假”、“不走样”,“不允许借口‘情况不同’而对先进经验抽象肯定、具体否定”。山西省交城新建的“甘泉渠”,便是在这种“一刀切”思想指导下上马兴建的水利工程。交城县委既没有调查甘泉渠的实际情况,又不尊重技术人员和当地水利干部的意见,决定在半山腰开渠凿石洞。据初步核算,该工程共需完成土石方110多万方,投工110多万个,投资520多万元,计划从1977年12月动工,至1979年6月底建成。到1980年,完成总工程量不及20%,已投工52万多个,花款245万多元,最后不得不停建。霍宝中:《交城新建甘泉渠也是件蠢事》,1980年8月9日《人民日报》。这种凭想当然办事,贪大求洋,搞花架子的做法,致使工程浪费惊人。学大寨高潮中农田水利建设中的浪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于规划设计不当和瞎指挥而造成的直接损失,如过去检查的引黄枢纽等,这从全国来说是局部的,但损失是严重的;二是由于施工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费,这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是大量普遍存在的现象;三是由于计划管理不善,基本建设战线过长,许多工程长期不能建成投产或只能发挥部分效益,造成国家投资和社会财富的大量积压,这在不少地方是严重的;四是由于对现有水利设施的管理不善,使一些工程没有发挥应有效益,形成了损失、浪费和积压。这在全国是普遍的,在有些地方是严重的。钱正英:《把水利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历次全国水利会议(1979—1987)》,第134~135页。

    1. 学大寨运动期间山西农田水利建设考论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与基本经验
    3. “大跃进”时期江苏省的梯级河网化运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