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型水库灌区配套设施建设的加快
1972年北方14省抗旱会议后,全国各地小型水库灌区建设出现新的热潮,灌区配套得到加强,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65年的48054万亩增加到1980年的73332万亩,年均增长1683万亩。全国机电排灌泵站有了很大发展,1976年机电排灌动力拥有量达到5400万多千瓦,比1965年增加了5倍,原来的人力、畜力简易提水工具基本上被机电泵替代。以安徽为例,到1975年,全省灌溉面积扩大906万亩,平均每年新增181万亩。从1976年始,小型水库灌区的配套步伐加快,1976~1980年,共扩大灌溉面积1634万亩,使全省小型水库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17万亩。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水利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385页。据统计,1966~1980年的15年间,安徽小型机械灌溉站处数大幅度增加,达到2183处;电力灌溉站灌溉面积则增加了282万亩。据1980年统计,全省小型电灌站达到7109处,灌溉面积达6796万亩。同上书,第387~388页。再以江苏为例,从1974年到1980年,江苏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由516872万亩上升到591076万亩;水土保持治理面积由435948万亩升到606578万亩;机电井由42348眼上升到59675眼,喷灌面积也从无到有。《江苏省1975~1980年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统计报表》,江苏省档案馆藏:水利厅—永久—45。
水库灌区及其配套设施的兴建,有效地增加了农田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据统计,1977年,全国农田灌溉面积达7亿亩,比1965年的496亿亩增长41%;1977年我国机电排灌面积达432亿亩,各种水电站机电总装机容量达4289万千瓦,分别比1965年的121亿亩、667万千瓦增长35558%和643%。水利电力部编:《中国农田水利》,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三)机井灌溉设施的大规模兴建
1971年以后,除了对“大跃进”中已建造的水库、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外,在北方开展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活动。1972年华北大旱,为了解决北方地区的长期干旱问题,国务院决定成立打井抗旱办公室。从1973年起,国家每年拨出专款和设备支持北方17省区打井工作,全国配套机井由1972年的100万眼增加到1980年的229万眼,增加了14倍。机井配套建设对中国北方地区合理使用水资源、提高灌溉保证率和土壤蓄水防涝能力、缓解水资源不足的矛盾,以及改良土壤、防治盐碱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河南、安徽等地的机井建设成绩非常突出。
北方农业会议之后,河南省专门召开水利会议,制定了旱涝保收田的6条建议标准、关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10条规定。全省仅1973年就安排打井7万~10万眼、配套8万~12万眼的指标,下达打井任务和配套设备的生产,使全省农用机井建设出现了连续数年的高速发展的情形。据统计,全省机井数量从1970年的254万眼增至1975年的527万眼,已配套427万眼。旱涝保收田从1970年的2172万亩发展到1975年的314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从1970年的3768万亩增至1975年的5374万亩。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编著:《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页。全省机井数量和机井控制面积的迅速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77年国务院召开北方17省市抗旱会议,决定将包括安徽省在内的北方17省市的井灌纳入国家计划。到1977年底,淮北已有机井762万眼、配套54万眼、井灌面积300万亩。1978年,全省出现严重的干旱,安徽省委提出“主攻小麦,发展灌溉”的战略措施。到1980年底,淮北地区共有机井138251眼,配套111945眼,其中机配91052眼,电配20893眼,机井有效灌溉面积为4537万亩;累计投入淮北地区机井建设资金3793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9801万元,群众自筹18135万元。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水利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页。。井灌区内修筑渠道72774公里,平整土地281万多公顷,筑小畦136万公顷,使机电井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7万公顷。安徽省水利厅编:《安徽水利50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这些机井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增强了淮北地区防旱减灾能力,在当时的抗旱抢种、抗旱保麦中,机井灌溉起到了很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