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水利电力部召开了全国水利管理工作会议,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以“五查”、“四定”“五查”是:查工程建设和投资使用情况、工程安全、工程效益、综合利用、管理现状;“四定”是:定任务、定措施、定计划、定组织体制。为内容的水利工程大检查。据新华社1973年3月6日报道:根据国家水利部门的统计,从1972年10月到1973年1月底,全国农村动工兴建的各种水利工程共计100多万项,其中有60多万项已经胜利完工。随后在1974年和1975年,水利电力部两次召开农田基本建设会议,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全国各地每年冬春农闲之时,都组织广大农民投入到兴修农田水利运动中。1974年2月19日,新华社对当年的农田基本建设进行了报道:现在已经完成水库、塘坝、渠道、涵闸、水井、排灌站等各种水利工程60多万处,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2000万亩,深翻改土19亿多亩,平整农田4000多万亩。又据新华社1975年3月11日报道:全国各地共开工修建140多万处各类水利工程,已有2/3完工。到1975年1月底止,全国新增加改善的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新修梯田13000多万亩,改造低产田6800多万亩。
这样,在农业学大寨运动高潮中,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山水田林综合治理的农田基本建设被当做一项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来办,全国每年冬春有上亿劳力投入农田基本建设中,许多县、社、队组织农田基本建设常年施工。农田基本建设也由单项治理发展到山、水、林、田、路等综合治理,打破社队界限,按地区、按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1975年9月,中共中央在山西昔阳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总结交流各地在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后的经验,研究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尽快普及大寨县的问题。1976年12月10日,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农业学大寨运动达到了高潮,全国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更是提到了迫切议事日程。
1977年7月,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农林部等11部委联合召开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会议回顾了近几年全国农田基本建设出现的新形势,明确指出,国民经济全面跃进的形势已经出现,农业非大上不可;农田要大上,就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不可。会议要求今冬明春掀起一个农田基本建设的新高潮,到1980年要实现每个农业人口有一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在此次会议精神指导下,全国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继续推进。1977~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使全国农田基本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3年时间完成土石方510亿立方米,平整土地25亿亩,增加灌溉面积3000万亩,除涝面积1600万亩,增加机电排灌动力1500多万马力,同时对大量的中小型水库进行维修、加固和配套,以及修建了大量田间工程。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编著:《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因此,作为农业学大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与农业学大寨运动高潮是同步并生的。由于农业学大寨运动到1980年正式结束,故全国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持续到1980年左右。
二、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国农村掀起了一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陆续建成一批大中型骨干灌溉排水工程,如江苏江都排灌站、陕西宝鸡引渭上塬工程、四川都江堰扩建工程、湖北引丹灌溉工程、甘肃景泰川高扬程提水一期工程等,加强了防洪抗旱能力,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对改变这些地区贫困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学大寨运动中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集中于兴修大中型水库及小型水库灌区配套设施、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普遍发展各种水电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一)大中型水库及灌区配套设施的兴修
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全国各地的水库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并呈现出新老并举之势。河南作为水利大省,从新中国成立后就特别注重水利建设事业,继“大跃进运动”中掀起水利建设高潮之后,在学大寨运动中再次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据统计,1965~1980年,河南完成水利投资达2675亿元。大跃进水利建设高潮中遗留下来的多座有问题的尾巴工程,在此期间逐步解决;全省有一半的大中型水库工程都是在1966~1974年间完成的。长江流域的鸭河口灌区、引丹灌区,豫皖边界的梅山灌区在河南境内的分干工程也都是在此期间修建配套的。据统计,1966~1976年间,全省共建成14座大型水闸,形成一系列平原重点排灌区域。徐海亮:《从黄河到珠江——水利与环境的历史回顾文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尤其是此时期河南林县红旗渠的建成,更是引人注目。
1969年7月,历时10年被称为“人造天河”的“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全线竣工。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开凿出了一条河道。在施工过程中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开凿悬崖绝壁50余处,斩断山崖264座,凿通隧洞211个,跨越沟涧274条,架设了152座渡槽,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创造出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全渠由总干渠及3条干渠、数百条支渠组成。总干渠长706公里,引水量20立方米/秒。支渠配套工程建砌石渠道595米,总长约1500公里。建成后灌溉面积扩大了60万亩,初步解决了林县人民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使穷山恶水、十年九旱的林县,变成了“渠道绕山头,清水到处流,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富饶山区。《听毛主席的话,在成绩面前不停步,赞扬声中更谦虚,林县人民满怀革命豪情乘胜前进》,1970年1月2日《人民日报》。红旗渠与南京长江大桥被周恩来总理自豪地誉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郝建生等:《杨贵与红旗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页。
安徽省的水库建设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原已停建缓建的龙河口、陈村、花凉亭等大型水库复工续建,主体工程分别于1970年、1972年和1976年先后竣工。中型水库原已停建缓建的也陆续复工续建,续建未完工的仍继续进行,其中有32座完成续建任务。到1975年,全省已建成的或基本建成的中型水库已有70座,尚有24座在续建中。小型水库发展较快,除对原已建而留有尾工或配套不全者予以扫尾和配套使之达到规定要求外,共新建成2014座。至此,全省小型水库已有3440座。安徽省水利厅编:《安徽水利50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湖南在1965~1980年完成水利投资1324亿元,韶山灌区、欧阳海灌区和洞庭湖灌区建成配套。灌区粮食单产和增产幅度都在1976~1985年间获得较大发展。湖南省水利水电厅1999年总结说:从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各类水利工程的配套、中型水库建设、增加电排装机和平地改土、改造中低产田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成绩。在此期间,新建中型水库92处、小型水库4500多处,同时还建了不少高扬程电灌站,新增灌溉面积450万亩。1978年开展喷灌建设,到1981年,喷灌面积达6665万亩。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编著:《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第438页。
迄今,遍布全国的大中小水库除了建于“大跃进”时期之外,多数是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修建的。据统计,到1979年,全国各地共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8万多座,新中国治水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水利建设的预定目标基本实现,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上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