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从均衡到协调: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段娟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开始全面实施。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从整体上规定了西部开发的重点、国家重点支持的方面。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将东北振兴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03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7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200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2006年3月,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正式提出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指出: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200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2009年国务院批复7个区域规划,布局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批复规划区域包括江苏沿海区、图们江区、横琴区、中部地区等。至此,中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强调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在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各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四大板块GDP增长率来看,2001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GDP增长率分别为102%、912%、961%、92%,2007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GDP增长率分别提高到1417%、1407%、1394%、1423%。参看王磊、常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任务实施进展》,《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50期,第31页。虽然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GDP增长率已逐步赶上东部地区,但中国经济总量和生产力布局仍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1980~2006年间,东部地区实现GRP占各地区总额的比重由436%迅速提高到557%;而东北地区所占比重由137%下降到85%;中部地区所占比重由223%下降到187%;西部地区由204%下降到171%。魏后凯:《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发展研究》2009年第5期,第25~26页。这种集中化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历史经验总结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演进和突破,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不断创新和日趋成熟。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可以总结出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区域经济发展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受“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均衡布局论”的影响,我国片面地认为地区经济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社会主义应当由国家有计划地均衡配置生产力。在这种平衡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大量资金向内地的投入推动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但该战略忽视了生产力布局的效率原则,影响了国民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实际上追求的只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改革开放后,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的重要观点。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片面追求生产力平衡发展,必然忽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提出,使生产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观点得以确立。在这种非均衡发展观的指导下,均衡发展战略开始向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变。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但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地区差异日益拉大的现实问题。从区域经济发展观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平衡发展观和非均衡发展观尽管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它们的弊端也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现阶段,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自身优势,统筹规划,重点突破,促进各地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协调关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将能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要将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施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是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该战略在资源配置上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制定区域发展目标,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的物资分配,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手段限制部分地区的发展,结果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改革开放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生产要素以利益最大化为驱动力,趋于向投入产出率高的地区流动。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了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推动了宏观经济的最优化,但也使地区经济发展的“循环积累因果效应”和“马太效应”日益明显,区域差距不断拉大。因此,单纯的计划手段和单纯的市场机制运作都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政府要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尊重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加强相关政策的协调和机制建设,形成既各具特色又有机统一的区域政策体系,促进各经济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追求的两大目标,也是处理地区发展关系的逻辑基点和基本原则。杨小军、何京玲:《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商业研究》2009年第5期,第38页。建国以来,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上对区域公平与效率目标的选择各有侧重。改革开放前我国实施的是均衡发展战略,侧重于突出“公平优先”原则。这一目标取向推动了内地经济的发展,但却忽视了沿海地区经济实力的发挥,因此在这种忽视效率的“公平优先”原则下实施的均衡发展战略追求的只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开始向“提高经济效益”转向,“公平优先”原则开始被“效率优先”取代。但在“效率优先”目标下实施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由于片面强调效率,往往忽视了公平和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虽然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经济增长,但也引发了区域差距的持续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公平与效率是既统一又矛盾的一对范畴,从区域经济关系考察,短期内公平与效率存在着矛盾,但是从长期看,二者统一于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郭丽:《建国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嬗变——兼论区域公平与效率目标的逻辑演进》,《税务与经济》2009年第6期,第23页。因此,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正确的目标取向是尽可能寻求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现阶段,我国要继续实施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战略,既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又要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和扶持机制,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发展的协调性。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下的主体功能区建设
    2. 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3. 论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方式的演进与转变
    4. 新中国外语教科书60年之演进
    5. 中国智慧城市政策体系演化研究
    6.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演进研究(2002~2016)
    7.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分解及演进研究:1952~2012
    8. 新中国体育设施政策演进研究
    9. 论当代中国国防经济的演进
    10. 新中国华侨捐赠政策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