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国史主线与分期问题再认识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赵入坤    来源: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判定历史发展的阶段,不仅是历史学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史学研究领域,也是历史学科家族中最年轻、最具成长性的分支学科。正确把握国史的主线与分期对这一学科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一

  历史的主线是指贯穿历史发展的始终,支配历史走向的基本因素。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不仅有助于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有助于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历史发展的主线问题历来为学界所重视。什么是国史的主线是国史学科建设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相关的讨论由来已久,目前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国史的主线只有一条。其在文字的表述上虽有差异,但基本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开创和发展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主线”。第二种意见认为,国史的主线应该分阶段表述,1949~1956年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文革”前10年的历史主线是建设社会主义,为发展生产而斗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改革以适应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线。第三种意见认为,国史研究的主线有三条,表述为“当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一部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一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历史”。郑珺:《国史学理论问题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2期。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自己的依据,但也有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从现有情况来看,第一种观点是目前的主流观点。确实,社会主义在1949年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为主线,那么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就无法包容。尽管目前已有的国史方面的著作绝大多数没有涉及港澳台1949年以后的历史,但在理论上港澳回归以前和台湾地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它们的历史也应该为国史的主线所包容。同样,1949年以后的外交史和对外战争史与这条主线似乎也不存在直接的关联。

  后两种观点似乎是对第一种观点的修正。把国史的主线分阶段表述或者分成几种来表述,看似回避了一些问题,然而,人们区分历史主线的目的之一是,使纷繁的历史事实变得简明、清晰,便于人们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的主线是历史演进过程中主要矛盾的反映,体现着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历史是复杂的,但又是可以认识的。认识历史的正确方法是把握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因为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0页。,使看似孤立的、片面的历史事件之间建立了联系,形成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历史发展主线分阶段表述体现不出这种历史发展的连续,并列几种历史发展主线也不能使人看出一段历史进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历史发展主线的判定必须要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体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同上书,第162页。因此,历史发展的主线也应该是一条,而不应该是多条并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什么是主要矛盾呢?中共八大已经指出,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年9月27日。以此为据,很容易得出国史的主线是建设社会主义或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如有学者已经指出的,前一种观点实际上说的是国史的过程,并没有揭示出影响国史走向的内在规律;而后者说的是带普遍性的历史发展规律,也没有揭示出国史本身的特殊规律。

  因此,国史主线的表述不能仅仅囿于有关主要矛盾的表述,还要考虑到其本身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这就是国史与整个近代中国史的密切联系。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此前,中华民族长期居于世界发展的前列,引领世界的潮流,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令人自豪。鸦片战争改变了这一切,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阶段的历史中,中国的发展不仅乏善可陈,而且不断遭受世界列强的凌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摧残,民族的生存危机达到空前严重的地步。争取民族的独立、实现民族的富强、重铸民族的辉煌,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也就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表明,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当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显示,中华民族还远未实现富强,更不用说重铸辉煌,因此新政权的历史使命就是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实现民族的复兴。

    1.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2. 对中国当代史定义、分期、主线问题的再思考
    3. 新中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