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编辑录用的资料,全部选自从古至上个世纪80年代纂修的现存通志、府志、州志、市志、县志、乡镇志等,其中大部分是已刊的刻印、石印或铅印本,也有一些是未刊手稿和油印稿,以往鲜在经济史专著中得到运用。在编辑方法和编辑体例方面,为方便读者查阅,该书将资料分为十大类,包括农业、副业、手工业、近代企业、商业、对外贸易、交通运输、邮政电讯、货币金融、社会经济生活。每类又分成若干子目,如商业类分为6个子目,包括城市商业活动,集、镇、墟、场,各地间商品流通,商人经营和商业资本,商路及其变动,物价涨落等。一些子目又分列若干细目,分地区按年代顺序排列。为便于查阅、利用,每则资料均说明原载志书的情况,发生的时间、地点。时间均按资料原样,用旧有纪年;地点则据当时的行政建置标注;资料均标明详尽出处。
各类选材视内容所限,古、近、现代的数量不尽相同,如土地占有状况选自明代以来;而企业则自近代以来;近代贸易则自清朝乾隆年代以来。总体来看,以选自县志为主,近代以来资料居多。这些资料有效地弥补了目前近现代经济史专著中的阐述。
如在物价类中,该书选载了1947年金山县鉴社编辑、1947年铅印的金山县鉴,其中刊载了抗日战争前后农产物及日用物品之价格。通过22种日常食、用品的物价变化,清晰地表明了日本侵华期间物价飞涨数千倍至两万倍的状况。这是以往经济史阐述中罕见的。
再如经济史撰写时,往往最难反映的是居民生活方面的内容,原因是缺乏具体反映居民生活的数据与资料,而在志书中这方面的记载比较翔实。在《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中,专设了社会经济生活一类,其中包括了经济生活变革、劳动力迁徙、华侨、少数民族生活、贫民生计、鸦片与赌博等目,摘录了明朝嘉靖年间以来社会经济生活包括吃穿住行各方面的变化。如河北省阳原县志中所载1911~1935年民工的工资变化所列。
又如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这是人民生活迅速改善,城乡差距显著缩小,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阶段。江西景德镇市志对1980~1985年人民生活的具体阐述详实地反映了这一状况:“据1985年城市住户调查资料:居民每人购买食品支出为27039元,比1980年增长3055%,其中各种副食品支出26651元,增长3828%,占食品支出的8377%,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猪肉消费量增长3129%,鲜蛋增长119倍,鲜瓜果增长735倍……1985年,每人购买日用品支出为6873元,比1980年增长205倍,在生活费支出中的比重也从664%提高到1359%,上升一倍多。每人购买文娱用品支出为2504元,比1980年增长18倍。88%的家庭拥有电视机,比1980年增长78倍,其中3%的家庭是彩电;30%的家庭有录音机,为1980年的15倍;6%和3%的家庭购买了照相机、中高档乐器……1985年,农民每人平均纯收入为387元,比1980年的237元增长6329%,每年增加30元,平均递增103%,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城乡生活费收入差距由1980年的1(农民)∶153缩小为1∶142。”景德镇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景德镇市志略》第15编,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6页。
再如清乾隆年间至民国三十四年的福建龙岩县南洋侨商概况表及其说明,反映了福建龙岩县居民在清朝乾隆、嘉庆以前,多向内地发展。至光绪末年,开始有人出海到南洋发展。民国以来数十年间,“商务蒸腾,各家子弟乘风破浪者日众。各地侨胞深明大义,对桑梓公益事项尤多盛举。近有岩人章子渔远涉重洋,在东南非洲推动教育,殊为难能可贵”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4页。。寥寥数语,将龙岩侨商几十年的情况反映得相当清晰。
志书中的一些统计在采用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和换算,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如1937年李凌霄等修,钟朝煦等纂的《南溪县志》中刊载了自同治九年至民国十九年,即1870~1930年60年间5种工种的工价,反映民生消长状况。其中土工、木工、石工的工价由40钱上涨到2700钱,数字上升了近70倍,其中就有近60年中货币比价、币值变化的问题。其中清朝40余年间上涨了50%,其余60多倍均是民国时期上涨的。这显然不可能是工价上涨了如此之多,而是货币贬值了。李凌霄等修,钟朝煦等纂:《南溪县志》卷二,食货,近三百年民生消长状况,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9页. 这种换算和加工是研究者需要从事的工作。不过,只是有了这些原始的资料才有了换算和加工的基础和可能。
目前,各个方面利用地方志的史料有了进展,如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徐振韬、蒋窈窕夫妇,利用地方志中有关天象的记载,查找到二三十条关于17世纪太阳黑子活动的资料,对太阳黑子活动衰落期“蒙德极小期”的论证,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引起了国际天文学界的瞩目。同时,地方志在创作历史小说、剧本等方面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李自成》、《阿诗玛》、《望夫云》等作品的创作,都查阅和参考了大量地方志资料。地方志还在改革开放和促进海内外交往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上海利用地方志编写的《上海大观》和《浦东大观》在上海建设和浦东开发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经济史方面利用地方志还很不够。《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则是在经济史运用地方志史料方面所做的开拓性基础工作,是一个创新性尝试。不仅为经济史研究学者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的路径,为经济史研究资料数据库建设探索了道路。该书1999年出版近10年来,已成为我国经济史,特别是古代、近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或资料线索来源。
由于利用地方志研究经济史的工作起步时间不长,编辑《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时值20世纪80~90年代,大量新编地方志尚未出版,故该书中当代中国的内容以1989年以前出版的县志内容为主,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批量完成的志书内容尚未选入,因此,进一步拓展的余地还很大。戴先生等人的这项工作为下一步的研究开了先河,积累了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