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开创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理解。
在入选这届年会的论文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开创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论文有十四五篇,占四分之一强。有全面论述这一主题的,大多是分别论述某一历史阶段的。这里就奠基、开创、发展三个阶段概述一下。
一、深刻认识和充分肯定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
这方面的论文有五六篇。如:武汉二炮指挥学院李敦送的《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安徽皖西学院余茂辉、湖北鄂州市委党校程焰山的《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奠基人》、中央党校的谭乃彰《论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战略思想》、安徽师大高正礼的《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
大家认为,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一次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第二次结合。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而未能实践的和平赎买,引导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组织起来,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大家说,今年是毛泽东诞生一百一十周年,我们深切缅怀毛主席的伟大功勋,绝不能忘记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毛泽东的奠基作用是多方面的。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他的领导下,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为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都有很大发展,卫星上了天,还能收回来,爆炸了原子弹,还拥有了氢弹,从而打破了核垄断;在毛泽东领导下,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我国同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恢复了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突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抗的局面,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政治大国的地位,为我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总之,毛泽东确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是永垂不朽的。
二、深刻认识和高度颂扬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卓越功勋。
这次年会的论文中,这方面的论文有:中央档案馆刘淑珍的《试论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央文献研究室熊华源的《论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及其时代意义》、江苏省委党校张寿春、金鑫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针——“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立和发展及其历史地位》、当代中国研究所钟瑛的《试论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及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实践的指导意义》等。在这次年会上,大家回顾了邓小平同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过程。在毛主席逝世后,邓小平同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他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会后,他在同外宾谈话中又指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对这条新路,在邓小平领导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就已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并总结概括了这条新道路的十个要点。(见《历史决议》第35节)十二大后,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实现的新发展,取得的新经验,邓小平又及时明确地提出了在20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历史由来和发展过程,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问题共九个方面完整准确地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十五大通过的党章,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那么,由毛泽东至邓小平,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这个科学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13亿人口的中国变成了现实。与此同时,又发展了这个科学理论,使它更多地带有中国的特色。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所指出的:“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引,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
三、深刻认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重大贡献,进一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届年会的论文中有好几篇是论述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如:江西省社科院傅伯言、曾雅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创新》、江西省九江市委党校易本钰的《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中央文献研究室曹前发的《江泽民与“十五”期间四大标志性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研究所沈宗武的《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等。通过这届年会的学术讨论,大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总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七一讲话中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十个方面,是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我们一定要继续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联系实际,贯彻执行。
这届学术年会是一次交流国史研究学术成果的会议,也是一次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学习、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会议。通过这次学术年会,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开创和发展的历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多年的历史,加深了理解。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并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是创立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丰富,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多年的历程,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否可以这样说:探索并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主线。或者更概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主线。
第二,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