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陆学艺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农村问题
  清代以前,中央政府只管到县,向县派出行政长官。乡镇以下不派官吏,靠乡绅和类似今天的自治组织管理。民国以后,还是提倡乡村自治,但一部分省在县以下设区公所、乡公所,由县政府任命区长或乡长。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也是承旧制,在县以下设区、设乡,1954年宪法实施后,乡镇是一级政权组织,建立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公社化之后,实行政社合一,行政也由公社委员会施行。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在公社下设生产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也是政社合一的,既是集体经济组织,也是行政组织。1983年撤消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公社改为乡镇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20年来,乡镇和村都有合并或变动的,2001年全国有乡镇40161个,村民委员会709257个,村民小组或自然村365万多个,农户244322万个,有农民(农业户籍)90398万人。行政机构的基本框架还是人民公社时期留下来的。
  现在应该研究的问题是,这个农村基层政权的架构,适合不适合已经改变成了一家一户小农生产的格局,也就是说这个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是否适应,以及同将来农业现代化生产是否适应。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曾有过一段平静的阶段,干部和群众相安无事,“土地到了户,何必要干部”。1984年大丰收以后,农村出现了卖粮难。1985年粮食由统购统销改为合同定购。当年粮食减产,市场粮价涨了,比合同定购的定价高出不少,于是就有要基层干部催农民交粮的任务。乡村两级干部的任务量又加重了,权力也就大了。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城乡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的各项建设各项事业发展起来,例如修路、水利建设、义务教育、扫除文盲、绿化、村镇建设等等,各种任务一项项布置下来,干部们又忙碌起来。在东部沿海和大中城市郊区,乡镇企业兴起了,那时多半是乡办村办的集体经济。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乡、村两级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乡镇领导干部有了经济作后盾,可以自主增加乡镇政府的办事人员,于是经济委员会、工交办公室、交通管理站、电站等等,自设的机构陆续增加,由原来的乡镇助理,如计生、民政、文教、林业、土地管理等助理,升格为七所八站,乡镇不脱产干部大大增加,致使有的乡镇由30多个干部膨胀到上百人、一百多人、几百人。80年代后期,在有些发达地区的乡镇建的办公大楼有8层的,也有十几层的。这些做法逐渐传播到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并没有发达起来,但七所八站也建起来了,乡镇干部成倍成几倍地增加。这些地方的乡镇并没有经济来源,上级对编制外的人员没有财政拨款,于是就只好向农民摊派,农民的负担就一年一年加重。
  到1992年,各地关于农民负担沉重、干群矛盾紧张、冲突不断的状况反映到中央,刚开完十四大,江泽民就亲自到湖北召开干部会议研究解决农民负担重、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问题。随后有一批农村增收减员的政策出台,解决了一部分这方面的问题。
  1993年,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整,实行财政、税收外汇外贸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以提高财税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中央级财政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必要和正确的。从此使国家财政收入大量增加,中央级财政收入大量增加,这对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经济健康发展、抵御后来的亚洲金融风暴起到了积极作用。这项改革的问题是,虽然解决了中央和省级财政的划分问题,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好省级同地级、地级同县(市)级、县同乡镇的财政和事权的划分问题。总的情况是,凡是好的稳定的财源、税源都向上收了,而困难和包袱都放到下面去了。
  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国税所、地税所设立了,财政所也设立了,但中西部地区的乡镇多数没有什么二、三产业的税源,几百人的工资要发,哪里来?一是向农民摊派,二是借债,农民负担又加重了。时至今日,仍有相当多的乡镇不能按时足额发工资,多数乡镇背着沉重的债务。据1998年农业部等6部委调查,中西部的乡镇平均负债是400万元,村级负债是20万元;财政部财政所的统计是乡村两级2000年的债务是3200亿元,有学者估算现在实际已超过5000亿元以上。
  现在的财政体制不改,不仅老债还不掉,实际也无财政保证乡镇的正常运转。因为乡镇干部要自己去收钱给自己发工资。现在许多乡镇长、书记在借债、还债、躲债中过日子,他们是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有一部分乡镇,收不到钱,无力运转,只好放假自谋生路,实际是瘫痪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几个干部到宁夏一个偏僻乡镇去调查,去了三次,乡政府大门锁着,第四次去还是锁着。门外不远有个老汉在放羊,上前询问乡干部到哪儿去了,老汉说好久不见他们了。后来又补了一句:“看样子共产党好像要撤了。”
  三、原因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