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今中国的三农问题
为什么说农业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还没有解决?下面来分析一下这几个问题。
(一)农业问题
从历史上说,自从农村实行传统的集体经济体制以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粮食和农产品的供给问题就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这是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的一根软肋。
新中国在实行合作化以前和合作化初期(1958年以前)曾经是粮食和农产品的纯出口国。但从1961年以后,我国就开始吃进口粮,成为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国。
从1959年,我们国家就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以后,国家就一直把发展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工作的首位,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一直到人民公社解体,粮食和农产品短缺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第一代领导人,从毛主席到管经济的陈云、李先念,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一直是压在他们心头的大包袱。在毛主席的晚年,在经济上可以说是个重农主义者,“农业八字宪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等,都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陈云甚至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个时期,李先念曾亲自指挥过粮食列车的调运。
实践证明,不是我们的党和政府不重视农业,也不是我们的地不够,更不是我们的农民不会种田,而是人民公社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平均分配这套体制不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改革,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得到了经营自主权,得到了实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业生产连年大丰收,到80年代中期就基本解决了粮食和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问题,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当然,这20多年来,农业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是有波折的,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前进,不断发展,到1996年,中国的农业问题,或者说农业在保证有效供给的问题上就基本解决了。
从改革开放到1996年,我国农业发展的轨迹,大致是每隔6年有一个特大丰收,上一个大的台阶。1978年粮食总产是6095亿斤,人均317公斤。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连年丰收,1984年粮食总产8146亿斤,第一次出现卖粮难。1985年取消统购,实行粮食合同定购,实际是降低粮价,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年粮食减产7%,出现了新的徘徊。1986年后又调整政策,到1990年农业获得第二个特大丰收,粮食总产8925亿斤,接近9000亿斤。这年粮食丰收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北京很多人不相信,国务院发言人开始报8400亿斤,后来又报8500亿斤,但国家统计局年终报了8925亿斤。有关领导怕虚报了,开常务会议决定报8700亿斤。国家统计局有意见,在1991年统计年鉴上报8700亿斤,既没有尾数,也没有报稻谷、玉米等分类数。1991年安徽和华东大水灾,全世界赈灾搞得轰轰烈烈,但到秋后一统计,粮食总产仍是8706亿斤,并没有减产,这样才在1992年统计年鉴上将1990年的数字更正了过来。
1991年减产,1992年、1993年略增,但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各地经济建设掀起了新高潮,各地大搞开发区,农民工大量进城,城市居住人口增加,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增加,粮食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从1993年秋后开始猛涨,有的省区已经取消了粮票的又开始重新使用,不得已从1994年又大规模进口粮食,同时又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1995年增产粮食430亿斤,农业形势已经开始回升,有关领导还怕靠不住,决定1996年再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且预先发布了。由此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些农民工返乡种田了,再加上风调雨顺,1996年取得农业的第三个特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50454万吨,也就是突破1万亿斤。据推算这个1万亿斤就是50年代毛泽东领导制定的农业发展40条纲要要求各地分别达到亩产400斤、500斤、800斤的总产量,到1996年终于达到了。
1996年,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改变了中国农产品的供求格局,由长期短缺、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从此,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从此,中国的农产品由追求数量转变为数量质量并重、主要追求质量的阶段;从此,中国的农业生产进入了不仅受资源约束而且也受市场约束的阶段。所以说,1996年特大丰收以后,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农业、农村进入了新阶段之后,我们的认识、我们的政策,却没有与这个新阶段、新形势相适应地改变,以至现在的农业、现在的农村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原因之一是我们被长期短缺害苦了,害怕了,所以总怕不够,总怕再短缺怎么办。
至今,学术界、有关部门还没有说明白,为什么1996年粮食超过1万亿斤以后,至今已经7年了,除了1998、1999两年超过1万亿斤以外,每年都在9000亿到9800亿斤之间徘徊,2003年有可能减到9000亿斤以下。而这7年人口增长了7300万,城市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对粮食、农产工业原料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显然是大幅度增加了。但为什么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仍还是供过于求,粮食库存仍然有4000多亿斤,这是为什么呢?
就粮食问题来说,有一种解释,就是1996年的大丰收不仅是粮食的大丰收,而且是农产品的全面大丰收。1997年以后粮食的形势变了,而畜牧业、水产、蔬菜、水果等还是继续大幅度增产。2001年粮食总量比1978年增长485%,人均增长123%。但是油料总产量增长449%,人均增长315%。同期,肉类总产量增长640%,人均由89公斤增加到395公斤,增长344倍;水产品总产量增长842%,人均由47公斤增加到344公斤,增长632倍;水果总产量增长913%,人均由73公斤增加到52公斤,增长615倍。中国人传统上把粮食称作主食,其他食品称作副食。而这些副食品都是成倍、几倍的增长,现在大多数城市居民和农村的富裕农民已经反副为主,主要吃的是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粮食的直接消费大大降低了。说明中国的食品消费结构,主要是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1996年以后粮食产量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销售不畅,价格低迷。
总体说来,1996年以后,我国的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保证有效供给这个主要目标而言,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或者说,中国的农业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所以说基本实现、基本解决,是因为农业问题并没有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解决,还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诸如土地和水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理想、抗大灾的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不健全、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体系也还未建立起来。主要是靠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在生产,劳动生产率、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很低,离现代化的农业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农民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