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李敦送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在建国前,毛泽东就考虑新中国的外交绝对不能继承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他高瞻远瞩,毅然决定破旧立新,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外交,并用非常生动的语言,为新中国的外交提出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如何处理国际关系,世界各国如何相处,毛泽东和周恩来结合新中国的外交实践经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一贯认为,国家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一律平等。要“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要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是我们的路线”《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73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由于深受侵越战争的拖累,内外交困,不得不有新收缩;苏联则趁机增强军力,加紧向外扩张,不但成为对我国安全的主要威胁,而且极力同美争霸。此时,毛泽东毅然决定调整我国的外交战略,争取打开中美关系,摆脱与美苏同时对抗的局面。他抓住时机,从乒乓外交开始,到1972年2月实现了尼克松正式访华,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我国的国际交往迅速扩大,出现了第三次建交高潮。我国的朋友遍及五大洲,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毛泽东以他调动全局的雄才大略,为捍卫我国的独立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泽东百周年纪念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这些都是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20多年的心血和智慧(有的还付出了沉重的历史代价)凝聚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当珍惜它。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现实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