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主要成果
面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全新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1956年开始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尽管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和重要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的特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各国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小的原则和基本原则的表现形式方面是有不同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5页。。他说:中国和苏联两个国家都是叫社会主义,有不同没有?是有的。对社会主义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毛泽东非常强调创造性。“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毛泽东之所以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就是因为缺乏自己的创造性。为此,他十分注重研究中国的国情,提出对中国和外国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教条主义,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对于中国的国情,他突出抓住两点:一是中国人口多,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几亿人口这一点出发;二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是“一穷二白”,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因此,他提出了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和独立自主的方针。他认为:“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但中国的特点要保存。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取外国的东西”,“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2—753页。
提出了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政治环境。毛泽东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1957年2月,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7页。,并强调这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自始至终表现为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从而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又相矛盾又相适应的情况,从地位上来说,相适应是基本的,但又不能忽视相矛盾的一面,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他告诫全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决定力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总题目”,对于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它成为新时期党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哲学基础。
提出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50年至100年时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长期性和曲折性需要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之后,根据毛泽东的意见,195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132页。,这是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提法,直到1960年初,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思想。
建成现代化的任务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程,毛泽东在时间上做过多种设想。他说: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0页。在党的八大期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时光。”《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257页。他还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即“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需要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二是把我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发达的社会主义),需要50年到100年时间。特别是大跃进失败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曲折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说:“看来建设社会主义只能逐步地搞,不能一下子搞得太多太快。我设想,社会主义建设大概要搞半个世纪。”《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59页。1961年毛泽东在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7页。他又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6页。这个思想,成为新时期我国发展战略和“三步走”部署的先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