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生产力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
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党和国家今后的工作重点就应该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面,这是因为:
首先,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毛泽东认为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生产力落后,造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极端的贫穷、艰难和困苦,正因为这样,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共领导人才带领全国各族被压迫和被剥削人民一起奋起反抗,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严重束缚和破坏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解放了生产力,消除了发展生产力的障碍,造成了继续发展生产的首要条件,他们所进行的这一切革命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其目的是为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其“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如果我们在做好解放生产力以后,不能接着把发展生产力做好,“那我们的革命就没有什么大的意义了,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说是已经胜利了,相反,我们还要遭受可耻的失败。”《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其次,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只有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那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毛泽东认为,只有“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0页。为此,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268、268页。
再次,发展生产力可以奠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强大物质基础。新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生产力极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在毛泽东看来,这种情况不改变,新政权新制度的巩固就是不可能的。所以,毛泽东特别强调:“新的社会制度还刚刚建立,还需要有一个巩固的时间。不能认为新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完全巩固了,那是不可能的。需要逐步地巩固。要使它最后巩固起来,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坚持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268、268页。很显然,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需要很多条件,而大力促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则是其中的首要条件,因为“只有经过……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9—550页。
最后,发展生产力是维护国家独立和防止被动挨打悲剧重演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提到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技术落后的情况,指出这种情况不改变,中国仍将处于被动状态,中华民族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解放,因落后而再次挨打将不可避免。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使我们至今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精神上感到还是受束缚,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得到解放。”《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268、268页。所以,“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341页。同时,他还认为,世界上“存在着战争可以避免和战争不可避免这样两种可能性。但是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341页。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历史留给中国人民的惨痛教训。深刻记住这一教训,防止因落后而挨打的历史悲剧重演,为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就只能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三、发展生产力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