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理论的奠基人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余茂辉 程焰山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提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从工业化到
   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工业化与现代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占统治地位,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一个新的质的飞跃,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国的过程。而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它指的是近代机器大工业兴起之后,先发型国家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后发型国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全球性革命大转变的历史过程。显然,工业化不仅是现代化的起点,而且贯穿于现代化实现的整个过程之中,工业化必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同时,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包括有较为广泛的内容,现代化的标准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不能简单地以工业化代替现代化,但无论现代化的内容发生什么变化,工业化始终是实现现代化的本质和核心所在,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现代化能否最终完成,归根结蒂还以工业化是否实现为标志。正因为如此,最初人们普遍把“现代化”理解为工业化,或主要是工业化,把现代化的过程理解为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术界在讨论中国的现代化时,相当多的人认为,现代化即工业化。这种理解虽不全面,却抓住了最主要之点。受此影响,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本人也主要是从工业化角度来理解现代化的含义,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他在《论联合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所强调的也是工业化,即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把社会主义工业化视为主体也反映了这一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一个以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主要标志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的革命引起了工业、农业的革命。因此,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即使实现了工业化,也还很难算是达到了现代化。所以,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即“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二步是实现包括工业现代化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
   1953年12月经毛泽东修改和审定、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央宣传部制发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提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这里不仅说明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实际上也提出了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即现代化。1954年9月,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毛泽东提出了“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挥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明确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可以说是对四个现代化的最早表述,它主要体现出对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这篇工作报告是经毛泽东审阅同意的,可以说代表了毛泽东的思想。只不过这时提出的是“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而不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毛泽东在1957年2—3月分别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都提到了“三化”,即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新加了“现代科学文化”,表明我们党已开始认识到现代科学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说明了现代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少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但实际上,这里提到的科学文化现代化应该是包括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因为“科学文化”概念的含义更为宽广,包括了“科学技术”。少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是因为它可以包括在“现代工业”之中。
   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带领部分同志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斯大林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在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制定国民经济的长期规划时,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
   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总体上是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的原则,具有独创性,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使国家强盛并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而且符合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因而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形成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走一段曲折的路,如在工业化发展速度问题上毛泽东主张的大跃进就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在农轻重关系上,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和主张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导致重工业投资过重,轻工业、农业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没有多少改善;在建立工业体系上,不仅有全国的,而且有大区的,以后各省也自建体系,结果是重复建设,结构雷同,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因而总体上并没有跳出苏联模式的框架。但这些失误与他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所作的贡献相比,毕竟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它不仅指导建国头二三十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世界发展至今,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工业化任务,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工业化仍然是中国未竟的任务,中国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无疑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