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初步探索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
的企业管理思想对如何改善人与人的关系以促进生产的发展,毛泽东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针对苏联管理体制中经济管理权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靠行政命令指挥生产,易于助长脱离实际和官僚主义的弊端,1958年1月,毛泽东在他主持制定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干部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与工人建立平等关系,要改革束缚群众积极性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生产管理的要求。根据他的建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干部参加劳动的决定。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进一步强调建立平等关系、改善企业管理的问题,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思想。1960年初,毛泽东在中共鞍山市委总结鞍钢的经验《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针对一些人主张实行苏联企业管理中的“一长制” 管理方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工作作了科学总结,强调把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作为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方针,并把鞍钢的经验称为“鞍钢宪法”,使之与苏联的“马钢宪法”(指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经验为代表的苏联“一长制”管理方法)相对立。
“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基本精神是,在社会主义企业中,干部、技术管理人员、工人都是企业的主人。其基本目的是推动企业生产的发展。干部参加劳动,对于打掉官气以密切同工人的关系,不搞特殊化,对于熟悉生产以利于指挥,对于发挥集体智慧以搞好企业管理都是很重要的。毛泽东当时号召全国一切大中企业、大中城市学习鞍钢的这一经验。经过许多大型企业试行后,1961年制定的“工业七十条”正式确认了这个管理制度,并确定把邓小平提出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作为实行这种制度的有效形式。这就把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的思想加以制度化。
四、提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从工业化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