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理论的奠基人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余茂辉 程焰山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初步探索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
   的企业管理思想对如何改善人与人的关系以促进生产的发展,毛泽东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针对苏联管理体制中经济管理权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靠行政命令指挥生产,易于助长脱离实际和官僚主义的弊端,1958年1月,毛泽东在他主持制定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干部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与工人建立平等关系,要改革束缚群众积极性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生产管理的要求。根据他的建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干部参加劳动的决定。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进一步强调建立平等关系、改善企业管理的问题,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思想。1960年初,毛泽东在中共鞍山市委总结鞍钢的经验《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针对一些人主张实行苏联企业管理中的“一长制” 管理方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工作作了科学总结,强调把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作为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方针,并把鞍钢的经验称为“鞍钢宪法”,使之与苏联的“马钢宪法”(指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经验为代表的苏联“一长制”管理方法)相对立。
   “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基本精神是,在社会主义企业中,干部、技术管理人员、工人都是企业的主人。其基本目的是推动企业生产的发展。干部参加劳动,对于打掉官气以密切同工人的关系,不搞特殊化,对于熟悉生产以利于指挥,对于发挥集体智慧以搞好企业管理都是很重要的。毛泽东当时号召全国一切大中企业、大中城市学习鞍钢的这一经验。经过许多大型企业试行后,1961年制定的“工业七十条”正式确认了这个管理制度,并确定把邓小平提出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作为实行这种制度的有效形式。这就把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的思想加以制度化。

   四、提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从工业化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