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理论的奠基人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余茂辉 程焰山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独立的完整的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化的标准什么?斯大林曾经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工业总产值达到或超过工农业总产值的70%,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毛泽东没有教条式地接受斯大林的提法,而是认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标准。
   建国初期,针对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要求中国不要搞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上依靠苏联,搞所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就不能说有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巩固的基础,并提出中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独立,以保障政治独立。经过毛泽东修改和审定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指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使我国有强大的重工业可以自己制造各种必要的工业装备,使现代化工业能够完全领导整个国民经济而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居绝对优势,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我国唯一的工业。”建国后经过几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践,党的八大正式把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标准。八大提出: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
   经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挫折以后,毛泽东开始重新考虑中国的发展战略问题。60年代初,他提出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两步设想的第一步,就是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其标志主要是:在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指导下,建立起工业门类基本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基本上能满足扩大再生产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需要、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的工业体系,并且在国际经济贸易交往中,能够保证贯彻平等互利的原则,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常波动的情况下,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与斯大林只注重工业化的量的规定性相比,毛泽东对工业化标准的认识显然更关心它的质的规定性。毛泽东主要强调了工业化的“体系”问题,并认为这个“体系”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它的独立性,即主要是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自力更生地生产各种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各种产品,能够满足生产、生活、国防等各方面的需要;二是它的完整性,即工业部门比较齐全,重工业和轻工业,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国防工业和为农业服务的工业都能有计划按比例地得到全面发展;三是它的先进性,即用较新的技术装备我国的工业,在生产工艺上尽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整个工业的科学技术水平能够达到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他强调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但决不拒绝外援,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而是把基点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上。这就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1958年6月,毛泽东在为国家计委起草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示》中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人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人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深刻地阐明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争取外援之间的辩证关系。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总结出来的创造性结论,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核心。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们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同样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功地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等造成的困境,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废墟上,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较为雄厚的工业化基础。
   三、初步探索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