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立和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张寿春 金鑫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理论指导   

    (一)“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继国内政治风波平息不久,又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出乎意料的重大事件,曾经蓬勃兴起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顷刻瓦解,西方大国霸权主义却乘机扩张。面对这种严峻的新形势,中央领导集体不能不深入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和相应对策。另一方面,我国在改革和发展取得很大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干部队伍中腐败现象的蔓延。这种新情况,同样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思考:怎样才能在改革开放中既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又避免有些国家只重视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社会畸形状态。这些都要求从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上,更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此,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一系列“两手抓”等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实施“社会全面进步”战略的新思路新决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页。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一再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人民日报》,2002年7月1日。。党的十六大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确定为“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实施“社会全面进步”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早在1991年党中央就指出:“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页。党的十六大进一步阐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页。。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共同构成的。只有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能仅仅着眼于经济领域,而是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既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完整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页。。
   同时,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上包含了同一历史进程中不可分割的双重历史任务。只有建立、巩固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建设才有正确方向和基本保证;只有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步推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才有坚实基础和生机活力。我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是比以往任何历史阶段更加文明进步的社会;实现现代化,则是从古老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迈进的必经之途。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是相互依存的历史任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建设也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无论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来看,还是从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关系来看,都必须实施“社会全面进步”战略,从根本上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是社会全面发展理论。只有三个文明一起抓,做到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才是抓住了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也才是正确把握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质。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就是畸形的,也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促进的人全面发展”同样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义
   党中央明确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党的十六大更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共同作为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目标。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联系,标志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
   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初就已经提出的重要思想。必须明确,我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社会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当我国已经从解决温饱问题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出“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能做到的。这是因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提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所以,我们在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一定要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不断提升的互动过程。只有这样,同步推进,互为因果,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所发挥的优越性,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