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顺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适应现代化战略任务的转换而在经济体制上的重大转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发展创新的重要内容。
1传统体制下的发展与徘徊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落后的经济基础上资本严重不足的资源困难,国家实行了以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单一主体及以统购统销为显著特征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对于有效集中调派全国有限的资源,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由于它自身的弊端,则不能真正带动长期、整体的经济发展。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觉察到计划经济中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52—53页。试图改革生产关系,摆脱僵化的苏联模式,探索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从1955年底至1962年“七千人大会”,毛泽东曾有过多次讲话,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472页。并从理论上阐述了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64页、90页、116页。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中国曾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和变革,参见高伯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化有机耦合的历史分析》,《当代中国研究》2002年6期。但这几次变革重点均为调整中央与地方的经济管理权限,是计划经济体制内部的调整。
2探索中逐步进行的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同时,决定“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1979年11月,邓小平首先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并指出“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从改革一开始,就明确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取向。但这种改革则一直在探索中逐步发展。总体上来看,在改革初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主要是在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制;在城市中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逐步打破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现状。初期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于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从而形成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模式。此后,围绕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国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方面的重大改革,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及政治体制的改革,并初步形成了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全新地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总体构想。为此,启动了一系列与之相应的改革,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改革财政、税收、金融、物资、商业、外贸和社会保障等体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初步框架。此外,相应推进全方位开放,拓宽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重要决策,中国从此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融入国际市场的竞争之中。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中作出的创新性发展,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上。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改革中一个突出特点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并采取渐进的实施步骤。因而没有出现社会动荡,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的负面效应,也在努力克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过较长时期的探索和总结才得以确立的。它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问题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大创新。
三、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