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易本钰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循人民主体论得出“三个代表”的逻辑结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结论。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逻辑结论正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中的人民主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得出来的。
   第一,确定党的执政的力量之源的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根据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这一矛盾运动中,其人格化的主体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也就是作为社会成员大多数的、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这些人们用人民群众的概念加以界定。顺着生产力最终动因论的思路,便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这一原理要求任何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都必须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唯有如此,才能在革命中获得胜利,在改革和建设中取得成功。综观历史,80多年来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号召全党同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为革命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告诫全党同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工作。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唯有这样,才能在革命中获得胜利,在改革和建设中取得成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逻辑结论,遵循的就是这一原理。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第二,确定我们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依据是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创造者和享有者相统一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文化的进步,其主体动力是亿万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全部历史,创造了迄今为止的高度文明。这也说明,人民群众既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的创造者,同时也应当首先是拥有者,创造者与拥有者享有高度一致,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能否坚持这一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区别一个政党是先进还是落后抑或是反动的显著标志。历史一再证明,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和自己蜕化变质,在当今中国“成也党,败也党”,半个多世纪前黄炎培同志在延安同毛泽东同志关于朝代兴衰更迭,共产党掌权之后是否能继续保持清明的担心的对话,迄今仍有重大的警示作用。我党诞生以来,所以始终保持着强大生命力,领导人民推动了两次历史性改变,缔造了辉煌业绩,就在于党始终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追求繁荣富强、富裕幸福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论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遵循人民主体论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江泽民同志告诫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着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并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这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就是根据这一内容确定的。所以,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并要求“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第三,确定党的共和的最高标准的依据是群众、个人、政党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人民群众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在阶级社会又分为阶级:在现代社会里,阶级的利益是由政党来代表并为之奋斗的。作为先进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是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观点,是这一重要原则的具体运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为此,他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发挥我国社会中新出现的社会阶层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阶层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在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在实践“三个代表”中的重要作用,决不能把他们排斥在党的大门之外,真正代表包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内的最广大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反过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