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论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熊华源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
   邓小平不仅确立了中国农村改革在整个改革中的先导地位,而且时刻关注着农村改革实践、不断地通过对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使自己的农村改革思想得到全面发展和升华,进一步形成了中国农村改革“要有两个飞跃”的战略构想,并构成了一个具有突出特点的认识领域,成为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作为一位务实的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提出家庭联产承包为核心内容的责任制“要长期坚持不变”的思想,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历艰辛探索后,终于找到的一条符合国情的领导亿万农民致富的道路。对此,邓小平多次强调:“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八亿农民不会赞成。农村政策一变,他们的生活水平马上就会降低。”“一变就人心不安,人们就会说中央的政策变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3—84、371页。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动人民积极性、增强经济活力的改革措施,鼓励城乡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全社会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推进。但是,由于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不同等原因,因此很难达到同时同步富裕。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作为一个尖锐问题被提了出来。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呢?邓小平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他强调:“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根据邓小平的以上思想,长期以来,中国党和政府已经把缩小城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来抓。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性转变,中国城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差距将会逐步缩小。
   第二,提出粮食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强调要重视发展多种经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摆在邓小平面前的严酷现实是:中国人多地少,而且人口每年还在以1000多万的速度增加,粮食需求量在不断增多。邓小平提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首先要增产粮食”。《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他指出:粗略估计一下,到20世纪末“以十二亿人口每人八百斤计算,粮食年产量要达到九千六百亿斤。”“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页。同时,邓小平还指出:“农业翻番不能只靠粮食,主要靠多种经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最直接的措施有两条:一是饲养业,二是林果业。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牛、羊、鸡、鱼饲养业,国家给予帮助。要供给优良种,供给饲料。全国都要注意搞饲料加工,要搞几百个现代化的饲料工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在邓小平提出的粮食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多年超过9600亿斤,有的年份甚至达到10000亿斤,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丰年略有节余的转变。
   第三,提出“科教兴农”的战略,强调农业的发展最终“是科学解决问题”。
   鉴于中国国情以及当今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邓小平,同时也极其重视把这一重要思想贯穿到农村经济发展中,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农”的战略。
   邓小平强调:中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为此,他亲自过问和推动了“星火”、“燎原”等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决策、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他还强调:要正确处理科技与教育的关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坚持用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民的素质。
   邓小平这些重要思想,揭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也为推动农业上新台阶指明了方向。
   第四,提出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强调它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由之路”。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第二次重大变革。
   农村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是邓小平始料未及的。按照他原来的设想,农村发展道路是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专业队,然后以集体经济和集体组织形式进一步发展。虽然如此,邓小平对乡镇企业却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忱支持。他称赞:这是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乡镇企业是“异军突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邓小平及时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经验,认为发展乡镇企业是大量吸纳已经成为一个严峻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4页。他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每人平均只有一两亩土地,多数人连温饱都谈不上。”“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252页。“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指出:“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邓小平的这些讲话,从根本上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提供了保证。70年代末、80年代初,乡镇企业第一次“异军突起”,形成势不可挡的农村经济发展热潮,使农村发生根本性变革,加速了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从1992年开始的第二次“异军突起”,则以“外向型”和高科技为标志,使许多省市的乡镇企业出现了上水平、上规模、上质量的大好局面。如今,中国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促进力量、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出口创汇的生力军。到1998年,中国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08%、国内生产总值的279%、农民收入的318%、工业增加值的463%、出口创汇的348%都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还吸收了13亿左右劳动力。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第五,提出“两个飞跃”的战略构想,强调实现第二个飞跃是一个很大的前进,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1992年7月,他再次强调:农村现在还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以前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农村走集体化、集约化的道路,还是必要的。如果老是仅仅靠双手劳动,仅仅是一家一户地耕作,将来也不向集体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但一定不要勉强,不要“一窝蜂”。从长远来说,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集约化。
   邓小平的这个战略构想,充分肯定了已有的农村改革成果,明确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低水平集体化”的性质,提出了“要长期坚持不变”的策略思想;同时又充分肯定了农村改革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把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业集约化进程提到了农业第二次飞跃的高度看待,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且强调实现第二个飞跃是一个很大的前进,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这些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实践表明,邓小平提出的“两个飞跃”的战略构想,不仅从根本上指明了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而且对于指导农村当前的改革和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人接受了邓小平从低水平集体化向高水平集体化发展的思想。1990年6月,江泽民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这样的精神:我国农村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个大进步;生产发展了,农村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经济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经济,这将又是—个大进步。”“小平同志从根本上把农村改革总的思路讲清楚了,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97页。
   90年代后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是广大农民根据邓小平关于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思想在实践中的又一创举,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