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利用外资的实践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79—1991年:为利用外资的起步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在与传统观念和计划体制的冲突和撞击中蹒跚起步了。在邓小平的倡议和指导下,1979年7月,中国颁布了第一个利用外资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条例》;以后又陆续制订公布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共3部基本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细则。1980年4月,北京航空食品、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成为首批获准成立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了稳妥积极地利用外资,1979、1980年中国重点从靠近港澳台地区的广东、福建两省开始,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还批准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作为重点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中央给予这些区域更为优惠的政策。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从极“左”思潮的禁锢中挣脱出来。海外华侨、港澳商人纷纷到内地投资,外资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这一时期中国吸引外资主要投向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港澳和东南亚商人投资占60%以上,90%以上的外资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629页。
在利用外资的起步发展阶段,邓小平以创办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区,并以此带动内地的对外开放。事实证明,他的设计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彻底抛弃了过去那种急于求成的做法。由于各地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开放的自然、人文条件也不同,这决定了我们只能采取由点到面、由外向内逐步推进的战略。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经济特区,开发沿海城市和经济开发区的构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划出一个地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使之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地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这是以往的革命导师未曾提出过的。
21992—1996年:为利用外资的高速发展阶段
在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经济特区和“三资”企业姓“社”还是姓“资”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的思想解放,使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此后吸收外资的迅猛增长就是直接的成果。
邓小平南方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经验,鲜明地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思想理论问题,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指导下,中共十四大报告从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理论层次,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作出科学的概括。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邓小平评价外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这一年,中国批准外资的项目数和协议金额一举超过前12年的总和。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在加速改革开放、大胆利用外资上,不仅进一步解放了国人的思想,也解除了外商对华投资的思想顾虑,出现了外资直接投资的高潮。从此,外资在中国迅速成长,实际引进外资额节节升高,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这一时期,中国通过利用外资引进了一些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吸引外资开始起步,欧美商人和跨国公司开始钟情中国,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有长足进展。
31997年至今:为利用外资的调整提高阶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贯彻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肯定了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他又说:“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就明确了中外合资和合作经营的企业是包括公有制成分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而不是什么外国人的企业。股份制、混合经济从此名正言顺。这对外资在中国的长久发展,其意义是深远而重大的。1997年底的全国外资工作会议,承接中共十五大的精神,肯定了外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给外商吃了一颗“定心丸”。1997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第二位的国家。
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中国利用外资在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进入了调整期。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试图通过逐步取消过往过多过滥的优惠政策,由地区倾斜向产业倾斜过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准。利用外资的主要特点由注重吸引资金转变为注重引进技术。虽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利用外资提出严峻挑战,而且近年来外资流入中国的势头趋缓,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更加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方针,在运用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解决改革开放重大实践问题上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探索,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利用外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1)加入世贸组织,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2)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水平。(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等等。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吸收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之首,2002年我国和国外资额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资第一大国。吸收外国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了显著增强,对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多方面作用。
综上所述,实践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的正确性。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利用外资问题,是世界共运史上没有解决的问题。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形成了对外开放的理论体系,丰富了共产主义理论宝库。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并逐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新境界,从而将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
《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7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年。
袁钢明:《跨国投资与中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
李岚清:《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知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
刘仲藜:《奠基——新中国经济五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我国未来15年利用外资战略目标与筹资方式的选择”,《经济改革与发展》1997年第1期。
何枫、冯宗宪:“加入WTO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12期。
《中国市场统计年鉴》(200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