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的基本内涵
敢于和善于利用外资,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关于利用外资的思想,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外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效手段,吸引外资的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国策
在对国际局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来说,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资金严重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资源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邓小平指出:“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我认为应该坚持。利用外资大就大在它是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同时,他把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与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区别,为我们大胆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指出,“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0页。针对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强调了利用外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效手段,并不会导致资本主义。针对有人怀疑中国吸引外资的政策是权宜之计的观点,邓小平肯定地说:“我国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50年也不能变。50年以后又怎么样?那时,中国同外国在经济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会见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团时的谈话”(1985年1月19日),《人民日报》1985年1月20日。强调了利用外资这个大政策的确立,决不是什么权宜之计,而是邓小平面对世界形势发展和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战略性方针。
2把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作为吸引外资的重要渠道
1979年,邓小平对广东省负责人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作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7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如何杀出血路?吸引外资势在必行。经济特区在世界许多地区并不罕见,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设立经济特区是邓小平的伟大创举。他认为,“我们建立特区,实现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将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52页。我国经济特区设立20多年的经验已经证明经济特区是利用外资的较好形式。建立经济特区的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邓小平同志还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会见朝鲜军事代表团时的谈话”(1988年5月19日),《人民日报》1988年5月20日。在邓小平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我国经济特区发展不断加快,经济开放区、沿海内地开放城市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开放格局,而且,还成功地实施了对香港、澳门的“一国两制”,国民经济走上持续高速发展的道路。
3吸收外资、合资经营,不可能损害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针对有些同志担心吸收外资会损害中国主权,会发展资本主义的顾虑,邓小平再三说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吸收外资、合资经营,不可能损害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权,只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的谈话”(1984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1984年10月12日。“不管怎样开放,不管外资进来多少,它占的份额还是很小的,影响不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包括外国在中国建厂,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补充。”《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1页。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明确透彻的指出:“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邓小平在把利用外资的性质定义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补充”,而且是“有益补充”,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的政策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经之路,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不可缺少的补充。
4要处理好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的关系
邓小平非常重视要处理好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的关系。他指出:“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8页。同时他还强调:“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79页。“归根到底,我们的建设方针还是毛主席过去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包括外国在我国建厂,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补充”《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1页。也就是说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的关系还体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了,可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为外资创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形成良性循环。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的关系是统一的。邓小平指出从世界政治、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历史最终会证明,帮助了我们的人,得到的利益不会小于他们对我们的帮助。至于政治上战略上的意义就更大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80页。深刻阐明了发达投资国与发展中东道国的关系。
5在利用外资时要注意资本的本性
邓小平同志提醒我们要注意资本的本性,利用外资要有鉴别,决不能无计划无选择地盲目引进,“我们要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7—168页。在利用外资时,必须有清醒的头脑。邓小平还客观地估价了对外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把它降到最低限度。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邓小平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认为“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正因为对外开放对我国的长期发展、长远利益有利,最终得益的是我们,所以,现在要不怕吃亏,要允许吃亏,要多做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事情。为了处理好利用外资与资本本性的关系,邓小平提出一手抓改革开放、抓物质文明,一手抓法制建设、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前人所未曾提出的思想。
三、邓小平利用外资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