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建国初期对淮河的全面治理及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高峻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1950年7月,受西南暖湿气流加强的影响,淮河流域连降暴雨,发生特大洪水,沿淮堤防虽经奋力抢险,终因标准过低,相继漫溢崩溃,造成严重水灾。河南、安徽两省受灾面积约达4000余万亩,灾民1300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52页。淮河流域的灾情引起中共中央、毛泽东的高度重视。7月20日至9月21日,在两个月内毛泽东连续4次就治淮问题发出批示,做出了根治淮河决策。8月25日至9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北京召开治淮会议,决定以“蓄泄兼筹”为治淮方针,确定上游“以拦蓄洪水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中游蓄泄并重,下游则开辟入海水道,以利宣泄。会议还制定了淮河上中下游的治理步骤。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4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11月6日,统一领导治淮的机构——治淮委员会在蚌埠正式成立。由此,新中国拉开了全面治淮的序幕。
   一、淮河上游的治理
   根据治淮会议做出的上游“以拦蓄洪水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的决策,1950-1957年,淮河上游的河南省在山区修建了石漫滩、白沙、板桥、薄山、南湾等5座大型水库,在平原修建了老王坡、吴宋湖、蛟停湖、潼湖、泥河洼等5个洼地蓄洪工程。其中石漫滩水库于1950年冬开始规划、设计,1951年4月正式动工,7月即建成,为建国后淮河流域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其他4座大型水库亦于1951-1955年间先后建成。5座大型水库建设工程详情见表1。

表11950~1957年淮河上游控制性水库工程统计表
   水库河流坝型坝高
   (米)库容
   (亿
   立方
   米)建设时间 主体
   工程
   工期
   (月)主要工
   程土方
   量(万立
   方米) 最高施工
   劳力数
   (万人)扩建
   时间总投资
   (万元)灌溉
   农田
   (万亩)石漫滩洪河均质
   土坝25000471951年4~7月41200401956年
   1959年初建
   3270090板桥汝河粘土
   心墙坝24504921951年4月~1952年6月142540851956年237600360白沙颍河均质
   土坝47882951951年4月~1953年6月1559101001956年429400230南湾河粘土
   心墙坝35001631952年12月~1955年11月194760831975年469500984薄山汝河粘土
   心墙坝4840621952年10月~1954年5月183540451956年
   1975年513600216资料出处:根据水电部基建司1986年编印:《当代中国水利基本建设》,第39页;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61页。

   从表1中可看出,这5座大型水库的修建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在坝型上均为土坝。土坝修建较简单,投资省,工程一般是“三大件”构成,即土坝、隧洞和溢洪道。施工时以人工为主,大坝挖填土方由人推小车或担抬完成。但大坝碾压则以羊脚碾和推土机为主;隧洞开挖也以空压机手风钻为主,有了机械化施工的雏形。这与1947年基本建成的我国修建的首座土坝甘肃鸳鸯池水库完全以人力施工相比,已是前进了一大步。二是由于治淮初期洪水、地震等水文资料缺乏,工程设计标准普遍偏低。1954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石漫滩、板桥、薄山等水库实际最大进洪量超过了原设计标准的1倍~3倍。《1949-1957年历次全国水利会议报告文件》,水利部办公厅1957年编印,第201页。故石漫滩、板桥、白沙、薄山水库均于1956年进行了扩建、加固。
   淮河上游的水库工程建设,施工队伍主要是民工以及解放军水利工程第二师。参建的民工以受益区的农民为主,由原地方领导干部带队,其组织严密,政治工作深入细致,领导带头。因此,虽然经验缺乏、设备简陋,但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学习、边施工,而最终仍能使工程质量好、工期短、费用省。从表1可看出,一般大型水库主体工程14—19个月建成,而石漫滩水库仅用4个月完成。
   建水库大坝,工程质量是关键,尤其是库容较大的薄山水库、南湾水库,对工程质量的要求更高。在修建这两座水库中,水利工程第二师承担了主体工程的修建任务。部队认真制定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严抓工程质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为保证质量,精益求精,甚至不惜停工重来。如南湾水库施工的二师六团,因勘测时打的钻孔少,没有摸清地质情况,施工员与地质员产生了矛盾,一个要求继续施工,一个要求搞清地质后才能施工,干部战士因不懂技术,感到很不好办。地质员到北京拿回6本介绍美国倒坝事故的书给干部战士讲,大家听了深感质量问题的重要。有的同志说,修大坝不讲质量,万一发生事故,千百万人怎么死的也说不清楚。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就要一丝不苟地为人民做好事。认识统一了,工程停了半年,重新进行地质勘探。任润余:《千里淮河永远在我心中——原水利二师部分老战士回忆治淮》,《中国水利·水利史志专利》,1985年总第7期。正是由于注重工程质量,薄山水库在遭遇“75·8”特大洪水时,水位超过坝顶0.66米,距防浪墙顶仅0.34米,依然未发现重大问题。张同忠:《薄山水库》,《水利史志专刊》1992年第4期。 石漫滩和板桥水库质量也较好,1975年8月水库失事的主要原因,是河南暴雨造成的洪水洪峰流量分别为设计标准的4倍和2.6倍,加上运行管理不当,导致漫顶溃坝,并非由于工程质量差造成的。《中国水利发电史料选编》,中国水利发电史料征集编辑委员会1998年印,第377页。
   值得提出的是:这些土坝,特别是石漫滩、板桥、白沙三座大坝,不仅是治淮工程的第一批,也是新中国第一批近代化的水利工程建筑,虽其规模和技术稍逊于以后各大工程,但其意义却很重大。治淮委员会副主任曾希圣在总结1951年治淮成就时说:“石漫滩水库蓄水量4700万立方米,容量并不太大,但是在解放以后却是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举办的第一个水库,而且是修筑土坝来拦蓄水流的水库,特别适合我们目前的经济情况,除去防洪的效益以外,还有9万亩左右的灌溉的利益。我们为了提倡修筑土坝的水库,今年特别决定先行修筑这个水库,借以取得经验,培养干部。这一个水库能够顺利完成,以后就可有更多的更大的水库陆续完成。”这个水库的建设“是我国水利事业从除害到兴利,从单纯的防洪,向兼顾防洪、灌溉、航运、发电的多目标工程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61页。 淮河上游兴建的五处洼地蓄洪工程,其中老王坡、吴宋湖、蛟停湖三处在洪汝河上游,于1950年冬至1951年春建成,以老王坡蓄洪量2亿立方米为最大,蓄洪作用也最明显。吴宋湖作用不大,后来停止使用。蛟停湖后因汝河裁弯取直,蓄洪区范围缩小,蓄量减少,作用也不明显。潼湖在淮滨县的淮河干流左岸,也在同期建成,因蓄洪量很小作用不大。泥河洼蓄洪工程在1954~1955年建成,位于漯河市西沙河本干右岸与澧河交汇处,蓄洪量23亿立方米,建成后使用次数最多,对削减沙河、澧河洪峰流量作用显著。
   淮河上游河道整理工程,着重进行了洪汝河与沙颍河的整理。洪汝河整理工程在1951—1954年进行。1951—1952年整理三岔河(在新蔡县洪汝两河会流处)以上的洪河与汝河,工程内容有筑堤、疏浚、分洪、裁弯等。1953年治理三岔河以下的洪河干流,工程内容有裁弯取直、裁弯分洪、拓宽河身及培修堤防等,使洪河本干的泄洪能力从400立方米/秒增加到1000立方米/秒。沙颍河治理工程在1951~1955年进行,以颍河整理与汾河治理为重点。颍河整治工程包括颍河本干及支流清流河、清河等,以疏浚培堤为主。汾河则对本干及支流进行了全面治理。王祖烈:《淮河流域治理综述》,水电部治淮委员会淮河志编纂办公室1987年印,第188页。
   这一时期在修建水库、洼地蓄洪工程和整理河道中,条件十分艰苦。建设者居在席棚,食在露天,席棚曾因河涨而数徙,吃饭常为急务打断。在1953年以前,因沿袭战争动员民工制度,民工工资待遇一般偏低,带有义务劳动性质,且后方补贴较重。1953年12月改为低工资制,“根据计件工资折算,民工所得,原则上除足够维持本人在工地的一切消耗外还能养活一个人至一个半人”,《1949-1957年历次全国水利会议报告文件》,水利部办公厅1957年编印,第141页。一般不多于5斤小麦或大米。农忙时适当提高,但仍不过0.4元/工—0.7元/工《学代中国水利基本建设》,水电部基本建设公司1986年6月编印,第40页。。 “并应注意在农忙季节尽量避免动员民工。按此原则执行后,后方义务代耕及其他负担应一律取消”《1949-1957年历次全国水利会议报告文件》,水利部办公厅1957年编印,第141页。 在此条件下,在较短时间内建成高质量的工程,主要是靠土改翻身的农民、经过革命战争锻炼的党政干部、甘于奉献的知识分子及参建部队的高涨热情,从而克服了物质条件上的不足。当然,建国初期,工程移民数少,附属工程量小,也是投资省、工期短的一个原因。

   二、淮河中游的治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