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论毛泽东“全民皆兵”思想在国防建设中的历史地位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徐平 陈进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全民皆兵”思想与大办民兵师运动
   坚持人民战争,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真正优势和力量所在。“全民皆兵”作为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内容,对中国的国防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下,1958年的最后几个月,全国掀起了大办民兵师、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热潮。据1958年9月12日新华社讯:
   被美帝国主义的武装挑衅激怒了的全国人民,热血沸腾,在最近短短的几天里,从前线到后方,从首都到边疆,遍及各个城市、工厂、乡村和大中学校,正风起云涌地掀起一个全民武装的热潮。人人皆兵,个个习武,气壮山河地保卫着伟大祖国,随时准备打击胆敢侵犯的敌人!
   站在海防斗争前线的各省人民,首先开始亦工亦农亦兵的全民武装。福建省人民组织起一支包括工农商学的数百万民兵大军,仅福州市就建立了一百多个民兵团。英雄的厦门市人民正在“全岛皆兵,人人练武”,决心把厦门岛变成钢铁的战斗堡垒。
   这年10月1日,在首都庆祝国庆节阅兵游行中,北京市民兵率先打出了“首都民兵师”的旗帜,对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毛主席后来亲笔为首都民兵师题字)。此后,全国各个市、县、厂矿、公社、大专院校等单位都迅速建立民兵师、团、营、连组织。到1958年底,全国建立民兵师5175个、民兵团44205个。
   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作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一项战略措施,曾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忱,推动了民兵建设的大发展,也使人民群众普遍受到一次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英国著名军事家蒙哥马利元帅于1958年来中国访问时,在参观了广州的民兵训练表演后曾说:战争光靠原子弹解决不了胜负问题,谁要想入侵中国,碰到了中国民兵,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当时美国驻台湾军事顾问团研究中国大办民兵师的情况时说:中共是打游击的专家,现在民兵遍地,如果美国一旦和中共交战,登上了中国大陆,就等于陷入了泥沼,寸步难行。山东省军区司令印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丛书·发展史话》,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6页。可见,当时全民皆兵的思想和大办民兵师的活动,确实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威慑作用。但是,由于对全面皆兵的片面理解,大办民兵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过激现象,特别是在大跃进的狂热推动下,把大办民兵师与全民皆兵混为一谈,以为全民皆兵就是能拿武器的人都要拿起武器,民兵的数量越多越好,武装的面越大越好,大办民兵师成为单纯追求数量的一种形式。据1958年底统计,全国民兵由原来的4000万人猛增到22亿人,其中基干民兵达6000多万人。民兵占全国总人口的35%。有些地区比例更高,如北京军区民兵发展到261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404%:广州军区民兵发展到386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4125%。邓礼峰:《新中国军事活动纪实》,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4年版,第716页。许多民兵组织一哄而起,缺乏细致的组织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片面追求所谓“军事化”,以民兵组织代替劳动组织,实行所谓“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这样,必然严重脱离实际,超越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使民兵队伍质量建设受到影响。
   不久,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针对大办民兵师中出现的问题,多次发出指示,给予纠正。1958年12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民兵组织和生产组织应当是两套”,并将“实现全民皆兵”改成“为实现全民皆兵准备条件”。1959年2月,总参谋部发出了《关于不要强调民兵发展数量的百分比的指示》,6月,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对民兵工作的战略地位、领导管理、训练方针、经费开支等九个方面的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及时纠正民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直接负责全国民兵工作的中央军委副主席罗荣桓元帅,为纠正对全民皆兵的错误理解,指出“全民皆兵应是一个战略口号,而不是一个现实的行动口号。”“在和平时期,民兵建设是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组织工作和政治工作,过急是不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716页。他积极主张降低参加民兵的最高年限,以减少民兵的数量,抓好落实。
   1960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上海会议上,新任国防部长林彪作关于国防问题的报告,提出了要建立600个基干民兵师的任务。2月,在广州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民兵座谈会上,罗荣桓不赞成马上就组建600个基干民兵师。他坦率地说:“现在要搞600个师,今年要编当然也可以编起来,也可能会像邓克明(江西省军区司令员)同志讲的,流于形式。”《罗荣桓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第566页。
   1960年4月,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民兵代表会议。 会议强调,要组织动员民兵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除了加强军事训练外,还必须带头参加生产建设。指出: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必须注意工作方法,不能离开生产而孤立地强调民兵工作。196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民兵工作条例》。《条例》初步总结了大办民兵师以来民兵工作的经验教训,对民兵的性质、任务、组织领导、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等方面的问题,都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修改了参加民兵的年龄条件,使全国民兵数量减少了几千万。1962年6月毛泽东主席发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从1962年冬到1963年春,全国各地都对民兵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顿。在《民兵工作条例》和毛泽东对民兵工作“三落实”指示的指导下,民兵建设从此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此后的几十年里,民兵工作作为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民兵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全民皆兵”思想的理论内涵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