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
(一)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的客观形势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局势经历50年代前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60年代和70年代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兴起,80年代和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战略格局开始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变化。世界各种矛盾的焦点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高瞻远瞩,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据此,中国奉行“一条线”的外交战略,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侧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从此结束了30多年来的敌对状态。1972年9月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实现邦交正常化。
国际关系上的这些重大变化,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形势的分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可以避免未来战争两面作战的危险,但战争的危险并没排除,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更加增大。1975年6、7月间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认为,世界革命和战争的因素都在增长。一方面是战争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是战争可能推迟。中国有必要也有可能争取更多一些时间,做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项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应地发展国防力量,准备应付霸权主义可能强加给我们的战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党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逐步形成了新的认识和判断。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在战争不可避免的同时,战争有可能推迟的观点。邓小平几次讲战争有可能推迟的问题,1980年5月,邓小平概括地指出,中国有两个观点:第一,世界战争总有一天要打起来;第二,大家联合起来,千方百计延缓战争爆发,延缓得越久越好,至少20年不打仗。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对国际形势和国际社会基本矛盾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1985年3月,他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是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改善,日益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邓小平把纷繁复杂的国际问题形象地归纳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并且指出,东西是争取和平的问题,南北是促进发展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明确了时代的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向了和平与发展。
与以前相比,我们党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对过去认为战争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估计进行了重要的修正,把战争的不可避免作为一种趋势来看待,而不是看作是一种马上就要到来的现象。这是我们党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新认识的开端。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党既指出了战争危险的严重存在,又强调了制止战争的力量有比较可喜的发展,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982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谈话中指出,我们不是悲观主义者,我们只是提出战争的危险性。我们说战争的因素在增长,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增长。在1984年11月1日的军委座谈会上邓小平说:“仗打不起来这个话,我们多次讲过,过去讲十年,现在过了几年,还可以说十年。”“讲战争危险,从毛主席那个时候讲起,讲了好多年了,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又讲了好久。现在我们应该真正冷静地作出新的判断。”
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和邓小平不仅看到了战争可以推迟,而且看到了战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以避免;不仅看到了战争危险的依然存在,而且较多地看到了和平力量的迅速增长,看到了争取和平前途的现实可能性。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已经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上。
1985年6月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在进一步指出了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如果搞得好,世界大战可以避免。邓小平在这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全世界维护和平力量进一步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就完整、系统地形成了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判断。
根据以上分析,中共中央和邓小平认为,世界战争的危险虽然存在,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
同时,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就要求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客观上要求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
据此,中央军委在1985年6月召开的扩大会议上,正式作出了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使军队和国防建设真正走上了和平时期的发展轨道。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二)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的提出及其实质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根据邓小平“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 的科学论断,作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这一战略性转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战争准备上,从长期以来准备打全面战争,开始转向应付局部战争;二是在军队和国防建设上,从长期以来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开始转向充分利用大战打不起来的相对和平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1985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是继1975年军委扩大会议以后军队又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在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次会议,不仅从组织上、工作上解决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问题,而且在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开始了战略性转变。实践证明,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对于促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总体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和综合国防能力;对于塑造中国的和平形象,提高国际地位,争取在国际斗争中的战略主动权;对于把握历史机遇,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其作用和影响都是长远的,带根本性的。实行这一战略性转变,标志着军队和国防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步入一个新的发展轨道,在我国防和军队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