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高饶事件”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姬文波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关于“高饶事件”的揭露处理和后果影响问题

  1980319,邓小平在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表示:揭露高岗的问题没有错。至于是不是叫路线斗争,还可以研究。高岗想把少奇同志推倒,采取搞交易、搞阴谋诡计的办法,是很不正常的。所以反对高岗的斗争还要肯定。高岗问题处理得比较宽。当时没有伤害什么人,还有意识地保护了一批干部。总之,高岗问题不揭露、不处理是不行的。现在看,处理得也是正确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页。

  研究者普遍认为,对高岗、饶漱石分裂党的阴谋活动进行揭露、斗争和处理是完全正确而必要的,对高、饶问题组织上的处理比较成功。高、饶问题暴露后,中央采取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他们的问题也没有上纲到路线斗争的高度。但也有学者认为,从整个揭露处理的全过程来看,也并非没有可议之处。有学者指出,当时“侧重了组织处理,而对一些理论认识问题并没有真正搞清楚”,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实际上确认了刘少奇犯有“右倾错误”,以致在“文化大革命”中,“高岗攻击刘少奇的‘炮弹’被后来者又重新搬出来使用”。聂家华、刘兴豪、杨树标:《对“高饶事件”中几个问题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2期。还有学者认为,对高饶问题的揭露处理,“从事后总结经验的角度看,如果当时头脑更冷静一些,考虑得更周到一些,工作做得更细一些,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范守信:《一则重大历史事实的考证——高、饶分裂党的阴谋是何时被揭露的》,《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1期。

  更有部分学者认定,“高、饶问题暴露后,中央采取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他们的问题也没有上纲到路线斗争的高度”的断定与历史事实不符。戴茂林、赵晓光:《关于“高饶事件”几个问题的再探讨》,《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因为1955321日,邓小平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作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中,专门讲述了对于高岗、饶漱石是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针还是“无情斗争”的问题,明确指出:“既然这个反党联盟已经有系统地进行分裂党、颠覆党中央的活动,已经暴露出他们的目的就在于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从而按照他们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观点来改造党和国家,而且他们的阴谋如果得逞,前途就是亡党亡国,既然如此,他们的错误性质还能算是党内的一般性质的错误吗?尤其像高岗那样,在党已经揭露了他的全部阴谋的时候,还公然采取与党对抗的自杀手段,当然就不是别的,而只是一个最可耻的叛徒!”《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129页。

  由陈晓农编纂的《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谈了陈伯达晚年对高岗、饶漱石事件的看法,陈伯达称:“高饶事件是解放以后第一次党中央内部的斗争,这件事处理得并不好。因为高岗只是反对刘少奇同志个人,并不反对毛主席。这件事应该作为党内矛盾来处理,不应该作为敌我矛盾来处理,不应当把反对某一个领导同志当成反党。实际上这件事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从此以后动不动就把党内问题当作敌我问题来处理。”陈晓农编:《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阳光环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20121页。

  韩钢认为,毛泽东提出搞一个增强党的团结的文件时并未建议召开中央全会,后来毛泽东建议开一次中央全会,又明确交待不要对任何人开展批评。这说明,毛泽东的基本意图是“保‘高’过关”。同时,毛泽东要刘少奇在全会上作检讨以求得全局的政治平衡。由刘少奇主持的七届四中全会总体上是按毛泽东事先的指示进行的,但是四中全会结束后,中央书记处决定立即分别召开高岗、饶漱石问题座谈会,对证有关反对刘少奇、周恩来活动的事实,改变了毛泽东原来不让搞对质、不加深究的指示。是什么缘故促使毛泽东改变初衷了呢?需要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