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刘智 王为衡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

  1993年薄一波曾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毛,成于邓”,这句话如今已成为国史学界的共识。大家普遍认为,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的积极思考。有学者指出,“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讲过的一句话,可以看作当时中央核心领导层的共识:‘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黄峥:《毛泽东刘少奇对新中国经济建设思路的比较》,《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3期。“1956年,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又是国际上的多事之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课题。毛泽东在深刻总结国内和国际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果断地提出要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的任务,并围绕这一历史性课题回答了历史和现实的、国际和国内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为走自己的建设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梁柱:《探索自己道路的思想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4期。

  1.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它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即它们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具有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从理论上回答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之所在,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黄如军:《对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1期。

  中共八大郑重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学者认为,“从这个时候起,毛泽东经济思想也就围绕这个主要矛盾和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历史任务,开始了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朱庆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理论学习月刊》19931224日。

  2. 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黄宏认为,“毛泽东关于工农业关系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开创了一条既实现工业化,又发展农业生产,并使人民群众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黄宏:《毛泽东对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实现意义》,《红旗文稿》2003年第23期。王拓彬认为,“毛泽东开辟的这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是非常正确的。”王拓彬:《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第1期。

  有学者认为,刘少奇三步经济发展刘少奇三步经济发展是指在恢复一切有益于人民的经济事业之后,第一步要以主要的力量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同时,建立一些必要的国防工业。第二步要以更大的力量来建立我们重工业的基础,并发展重工业。第三步就要在已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重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轻工业,并使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战略构想,“指出了农、轻、重的发展顺序关系密切,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互为条件,应当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这种科学的探索精神,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李青、林祉成:《刘少奇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央社会经济学院学报》2006622日。还有学者系统考察了“一五”时期陈云在中国工业化起步过程中的主张和作用,认为他对“一五”计划的编制、实施尤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工业化的布局和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方向等重大问题,对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尤其是工业化的资金和人才问题,以及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按比例发展思想的提出,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王杰:《论陈云经济思想的若干问题》,《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 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

  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以其他所有制为补充,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又一智慧结晶。如毛泽东提出“允许雇工、开办私营大厂、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重要观点”;周恩来提出一个“主体”、一个“补充”的观点;一个“主体”、一个“补充”,是指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以个人所有制为补充。刘少奇提出“要允许资本家办工厂;资本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同社会主义经济相比较”、“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不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

  有学者认为,“在朱德看来,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都应该同时并存。保留一点私有制,保留家庭副业,农民才愿多生产一些东西来供应市场,这看起来是保留了私有制,实际上对公有制是个补充。”江泰然:《朱德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内涵探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还有学者认为,陈云提出的“在工业生产经营方面,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的构想,既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又强调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坚持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武国友:《论中共八大的社会发展战略及其运作中的变轨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4期。

  另外,研究者对1956年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完成的《论十大关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有学者认为,“‘以苏为鉴’,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的路,是贯穿《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83页。有学者认为,“《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第一个重要成果。讲话的核心是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前几年的初步经验,从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普遍性的问题中概括出十大关系,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李捷:《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

  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问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